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

时间:2021-08-31

  导语:《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广阔的世界里,在这纷纭的爱里,爱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

  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1)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个字,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这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中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说,老师期待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发现并赏识他们的才华,在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老师免不了要去激励鼓励他们。这句话写得很好,他写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他们希望老师成为这样,因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更加的自信,发现自己的才能,并去发掘他。

  爱像空气,每天都环绕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爱总是很容易让我们忽略。“爱”可能是父母的一句嘘寒问暖,可能是你学习时的一杯热水,也可能是父母的一句早点睡,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爱是非常简单的东西,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我们每天都沉浸在爱之中,但是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得到,爱是平淡的,很多人把爱看成了理所当然,记住,那不是别人义务替你做的,如果你确确实实把那看成是一份爱,那就会很美好,很美好了。

  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不是他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作者用他那平凡而细腻的笔,描绘了一种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本书,始终以一个“爱”字贯穿全文,这种爱正是我们大家要学习的。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绘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同,有出生富裕家庭的孩子,也有出生贫穷家庭的孩子,但是,他们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因为这些少年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祖国深深的爱,对朋友之间真挚的情。

  书里面没有赞美的语言,也没有细腻的文字,都是孩子和父母、老师的真实情感,却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无私的爱,执着的爱,庄严的爱,纯真的爱,在这平凡的爱背后是美好的情感和心灵,大至祖国、社会、民族的爱,小至家庭、朋友之间的爱。

  我与主人公一起体验着爱与被爱的快乐,在沉浸中突然想到了教育中常用的一句话,“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没有爱的学校,不过是一片戈壁沙漠”。

  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2)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得的`爱,那么他们的性格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每个父母都要为子女的“性格”负责,因为你对他们的影响将伴随他们一生。如果你希望子女具有健全成熟的性格,那么在孩子面前,你就不应该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如果你希望孩子善良、正直、有爱心,那么,在孩子面前,你也应该表现这些品质。有很多的父母并不称职,因为他们在爱的名义下,做着非爱的事情。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从他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了教育的课程。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而这只能在有节制的爱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适当的严厉还是必要的。你要隐藏起自己的一部分爱,把爱全表现出来或者过分溺爱,结果一定会教坏孩子。你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又是绝对禁止的,但这一切都要在爱和耐心的指导下进行,教训和训斥的口吻只会使孩子失去主见。而这要求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

  对孩子的教育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方法和智慧,如果你希望他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应当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这种品质,把你的日常生活变成教育他的课堂。但要切忌刻意和勉强,否则宁可什么都不做。如果孩子发现你虚伪,那将是一件最坏的事情。

  要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也确实是和你平等的,你只不过比他多活了一些时间,更多一些人生阅历而已。也不要以为你是他的父母,他就必须服从你,听从你的支配。孩子不是你的臣民,不是你的下属,他没有服从你的义务,他只是你的一个未经世事缺乏经验的朋友,需要你的建议和指导,但并不一定必须走你为他指的路。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兼具两种身份:君主和臣民。在发号施令时是君主,在溺爱时是臣民,唯孩子之命是从。两者都不符合理性,你在孩子面前的正确身份应当是良师益友,怀有爱心,但又要警惕,不要让过分的爱迷失理性。在孩子可爱时,要爱的有理智,在孩子长大,有了自我意识,并表现叛逆时,要爱的无私。也就是在孩子变得不那么可爱时,仍要无条件的爱他。但事实上,许多父母爱孩子都是有条件的,当孩子顺从他们的意愿时,他们有爱,当孩子违逆他们时,他们就往往由爱生恨了。但他们仍觉得这恨是出于爱,是为孩子们好,是恨铁不成钢。父母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他们眼中的“钢”只是他们想要的,孩子并不一定想要,他们的意识并不能代替孩子的意识。

  父母并不是永远正确的人,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合格的父母应当时刻反省自己。他们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孩子当成自己不良情绪的发泄物,孩子完全无错或只因为一点小事,就肆意的斥责,甚至谩骂和贬低。因为孩子是弱者,毫无反抗能力,便任由他们伤害了。其次,是对孩子惩罚过当,即使他们犯了错误,应当受到惩罚,但我们往往把一个小错误升级为一个大惩罚。再次,孩子并没有做错,只是做了不合他们意的事,而父母们却当做一个错误来惩戒。还有,孩子的无心之错,他们只是贪玩,兴之所至,并没有认识到那是一件不该做的事,而父母们却当做一种“故意”,来施加惩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下没有做错事的孩子,只有做错事的大人。因为孩子一切行为只是源于天性,而大人确有明确目的性,但大人们却很少反省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很少反省。就是有时明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因为对方是孩子,自己是大人,而宽容了自己。如此,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真诚的向孩子道歉,就成了每个父母必修的课程,因为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比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正确,更能加速他们的成熟。

  也许,没有人肯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中有自私的成分,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中,都包含着自私,自私的人性在这里同样有效,只不过表现的更为隐蔽。当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孩子的心愿和期望,而不是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真正愿望时,那么,这父母就是自私的;当一个人只想着自己作为父母所做的一切,而不顾念孩子的感受时,那这父母也是自私的。父母承担着对孩子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宽广无私的爱,那他就不会在别的地方得到了。而我们的父母们在爱面前,却总是一个能力低下者,要么给孩子的爱很少,要么爱的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而且,又往往失于偏颇,甚至偏激,把孩子弄狭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