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爱吐泡泡的小螃蟹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2.知道螃蟹的外形特征,并大胆进行表现。
3.体验听故事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对螃蟹的外形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已有剪圆及粘贴的经验。
物质准备:在自然角提供螃蟹供幼儿观察、交流,相关故事《爱吐泡泡的小螃蟹》课件,中班孩子范图两幅,油画棒、画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螃蟹。导入活动。
二、教师播放相关课件,讲述故事内容。
三、教师示范螃蟹的基本表现方式。
1.先画一个半圆作为螃蟹的身体,两只圆圆的眼睛旁边是两个大螯,在大螯的下面各画四只脚,最后在半圆里画上笑眯眯的嘴巴,螃蟹就画好了。
2.提醒幼儿注意:
想好商店及螃蟹的位置后再画。
螃蟹吹的泡泡是各种各样的,可以画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泡泡再粘贴。
四、幼儿按意愿尝试表现故事。
五、交流欣赏同伴和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将画带回家,并向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理解的故事《爱吐泡泡的小螃蟹》。
附故事:
爱吐泡泡的小螃蟹
爱吐泡泡的小螃蟹长大了,他想去找一份工作。
小螃蟹找啊找,在一家理发店找到了理发师的工作。他挥动着大螯为顾客理发,剪的是又快又好。可是电吹风里的热气烤得他很难受,嘴里的泡泡都吐不出来了。小螃蟹心想我还是换一份工作吧。
小螃蟹找啊找,在一家图书馆找到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他为小朋友们送上了书和画报。小螃蟹有许多手,一次可以拿许多书呢。可是,他的大螯一不小心就把书撕破了,嘴里的泡泡又将书给弄湿了。小螃蟹心想我还是换一份工作吧。
小螃蟹找啊找,在一家饭店找到了服务员的工作。他端着菜走得是又快又稳。一对大螯就像钳子,开啤酒瓶盖可方便了。啤酒瓶里冒出许多泡沫,小螃蟹的嘴里也冒着泡泡。小螃蟹心想,来吃饭的小朋友看到自己一个劲儿地冒泡泡,会不会不高兴呢?我还是去给医生治治病,等不再吐泡泡了再来找工作吧。
小螃蟹来到了医院,可是医生告诉他说:“螃蟹是会吐泡泡的,这不是病。你耐心地去找吧,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
小螃蟹沿着街道走啊走,来到卖肥皂和洗衣粉的商店,他想:“这不就是适合我的工作吗?”他用肥皂水吹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泡泡。大泡泡就像气球一样飘在商店门口,把大家都吸引来了。商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小螃蟹心里快活极了。他还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妈妈,我找到工作啦!而且每天都很快活……”
篇2:金鱼吐泡泡
制作意图:1、锻炼幼儿手指灵活性;2、练习拉拉链。
教育价值:1、渗透计算知识,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2、认识颜色。
选用材料:红色棉布、内衬布、橡皮筋、海面、小拉链、扣子、白色涂改液、彩色球。
制作方法:
1、将红色海面剪成鱼形;(身体、鱼鳍、鱼尾)
2、将内衬布剪成鱼肚型连嘴形,做时将嘴部呈圈状放入橡皮筋(收缩)并于外形缝在一起(留出鱼背)将海面放入红布与内衬布中间(做鱼背);
3、将拉链缝在鱼肚处;
4、在鱼上缝上鱼鳍、鱼尾、眼睛;
5、用涂改液画出鱼鳞。
适合年龄:小班、托班幼儿。
地点:活动区游戏时
操作方法:
1、将拉链拉开,放入彩色球;
2、将拉链拉好,用手从鱼肚处向鱼嘴方向挤压,小球即从鱼嘴吐出。
篇3:小鱼吐泡泡
活动:小鱼吐泡泡(蜡光纸贴画)
目标:
1.尝试将大小不同的蜡光纸圆片黏贴在底板上,并在教师的提醒下有颜色搭配和图形组合的意识。
2.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学习用糨糊黏贴的方法。
3.能大胆黏贴,体验不同大小、颜色、组合方式的“泡泡”贴在展板上的美感。
准备:
1.康定斯基作品《圆之舞》的图片或PPPT。
2.颜色、大小不一的蜡光纸圆片,A4大小的白纸或黑纸每人一张。
3.泡泡枪或泡泡器(也可以用直接可吹的泡泡水等)。
4.底板上布置几条小鱼和水草,底板的大小以能张贴所有幼儿的作品为宜。
5.幼儿有玩吹泡泡的经验。
过程:
一、调动幼儿关于泡泡的经验
1.你们吹过泡泡吗?你们看,我会变出泡泡。(教师用泡泡枪打出一串泡泡。)
2.有多少泡泡?(适时丰富词汇:许多、一串一串的泡泡。)
3.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并用动作和语言表达:圆圆的,有的大有的小。)
二、引导幼儿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圆之舞》PPT,帮助幼儿整理前面获得的经验
1.有个画家画了许多泡泡,看看他画的泡泡和刚才你们看到的泡泡一样吗?
2.他画的泡泡是怎么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
3.这些泡泡都是紧紧地靠在一起的吗?(引导幼儿观察出有的密集,有的分散,就像有的喜欢和好朋友挤在一起,有的喜欢单独呆在一个很空的地方一样。)
(分析:此环节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观察泡泡不同的组合方式,特别是重叠、聚合、分散的组合方式,以帮助幼儿丰富泡泡组合的图像经验,便于幼儿在后面创作时主动运用。用“紧紧”这个词来引导幼儿具体感受泡泡的组合方式很关键,因为如果问题太宽泛,如:“泡泡是怎么排列的?”小班幼儿就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问题具体、语词准确特别重要。)
三、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入黏贴泡泡的状态
1.出示大底板,指着底板上的小鱼说:“小鱼也喜欢用嘴巴吹出许多的泡泡呢!”
2.你们想让小鱼吹出一个什么样的泡泡呢?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演示贴“泡泡”。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就在底板上贴上一个圆片“泡泡”,在贴之前教师问:“你们想把它贴在中间还是旁边,上面还是下面呢?”同时教师用动作演示每一个地方,最后将“泡泡”贴在幼儿选择的位置上,边贴边说:“先用食指蘸上糨糊,从‘泡泡’白色的这一面的中间开始抹开去,记住每个地方都要抹到,然后用抹布将手指擦干净,再把‘泡泡’贴在底板上。”当贴第二个“泡泡”时,教师问:“是紧紧靠着第一个泡泡呢,还是离它远一点,或者离它很远呢?”
(分析:此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幼儿运用前面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图像组合意识。教师通过演示,让幼儿明确怎样贴在一起或分开贴,将幼儿无意识的黏贴引导为有意识的黏贴。通过与幼儿讨论如何选择“泡泡”的大小和颜色,强化幼儿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为后面幼儿的个性化黏贴作铺垫。)
4.再次交代操作要求。
(1)今天我们要学习用糨糊来黏贴“泡泡”。(教师逐一介绍工具材料——糨糊、抹布。)你们会用糨糊黏贴吗?
(2)谁会用糨糊贴“泡泡”?(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如何正确抹糨糊及黏贴。)
(分析:此环节的目的有二:一是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幼儿认为不用教师教自己也能学会这个本领<其实教师在上一个环节中已经有目的地讲解并演示过>,增强幼儿自主观察、学习的意识;二是教师可以由此了解幼儿在前一个环节中学习的情况,发现幼儿的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强化和补充,使指导具有针对性。同时演示的幼儿又给能力较弱的幼儿做了一次示范,既满足了该幼儿的表现需要,也满足了其余幼儿再次观察学习的需要。)
四、幼儿创作
教师提醒幼儿选择颜色、大小不一的圆片进行黏贴,并将多余的圆片放回原处。
五、引导幼儿欣赏作品
1.师幼一起将所有作品布置在大展板上,教师引导幼儿找到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
2.教师鼓励并引导幼儿对别人的作品发表看法。如:“你喜欢哪里的泡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