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古诗》同步训练(2)

时间:2021-08-31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言诗。(2分)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2分)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2分)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相呼应。(3分)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2分)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3分)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3分)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3分)

  23、片断写作练习:(40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古诗四首》参考答案

  A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4.下面对诗文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D)

  A《登岳阳楼》背景是靖康之变,诗人凭栏吊古,抒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诗歌气象开阔,苍凉悲壮,堪称杜调。

  B《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传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愿,也流露出诗人淳朴率真的生活情态,是五言古诗中的精金良玉。

  C《渡荆门送别》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极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无近景)

  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以极富诗意的笔法写出诗人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的形象。(√)

  2.《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3.《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了江上的美景。(√)

  4.《登岳阳楼》中“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联表达了诗人三年多来,辗转万里,备尝艰辛的无限感慨。(√)

  七、拓展延伸(22分)

  (一)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中有两个字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春天山花怒放的勃勃生机,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2分)“欲”和“燃”。

  2.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分)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改为“传”好不好?为什么?(3分)

  不好。因为“散”是均匀遍布,写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传”字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三)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3分)

  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6分)

  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

  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