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境美的形态鉴赏(2)

时间:2021-08-31

  二 阴柔素雅类

  这种美感或委婉清幽,或绵软如烟,或似牵丝抽线,或如清风拂面。它大体划分为四种形态:第一种叫作“瑰丽浓艳”;第二种叫作“宁静淡泊”;第三种叫作“清淡素雅”;第四种叫作“凄清愁苦”。

  “瑰丽浓艳”。其意境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为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读罢全词,我们眼前自然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朝阳的光辉映在锦屏上忽明忽暗,刚刚起床的佳人,面腮粉白,鬓丝缭乱。她独自懒洋洋地画描着娥眉,慢悠悠地梳妆打扮。梳洗停当,又拈起一只花枝插在头上,显得格外风流浪漫,然后又拿起两面镜子前后照映,那粉红脸儿与鲜花争芳斗艳。穿衣时看到绣罗袄上金色的鹧鸪成双对,唤起了美好的憧憬,惆怅无限。词作以浓艳的笔墨、细腻的刻画创造了精妙绝伦的意境。

  “宁静淡泊”。其意境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静,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欣赏者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如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远离尘嚣的农村生活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清淡素雅”。其意境所反映的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机。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作者用“山”、“白鹭”、“流水”、“鳜鱼”、“青笠”、“蓑衣”、“斜风”、“细雨”等八个物象构成了一幅轻柔、淡雅、优美的生活图景,表达出诗人自得其中的闲适,自在其中的怡然,自乐其中的愉悦,从而营造出一种如水墨画似的清新、清淡、清明的意境。王维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通过如画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水天一色的空明意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在这些诗中,日色本为暖色调,可在泉水声中,诗人却认为它“冷”在青松之上,山中秋色在白石红叶映衬下的空翠清润,欲湿人衣;白云雾霭的时有时无,如水墨点染出山峦的浓淡静穆。诗人深入到自然界的万千变化中,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写出具有诗的情调和意境氛围的物态天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加雕饰的醇美境界。

  “凄清愁苦”。其意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悲如戚,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恻楚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叠用了九个名词,将既富有个性特征又有联系的景物,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勾画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的意境。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全诗写得缠绵悱恻,凄切哀婉,让人回肠荡气,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能产生一种“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审美效应,它虽然形态多样,但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能引人遐思,让人寻索不已,玩味不止,让读者沉醉其中而不觉,从而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