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原的青草作品简介郭沫若(2)

时间:2021-08-31

  诗人的想象力也是丰富的,他不局限于对眼前景物的直接感受,而是以此为契机,心越八荒,神与物游,视通万里,把诗的触角伸到南极的冻土带,伸到喜马拉雅山的世界屋脊,在那生命难以诞生和延续的荒冷地方,也生长着不屈的小草。它比生长在平原或丘岭上的野草更具强大的生命力,也更能体现出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诗人又像是一位高超的电影摄像师,刚把镜头推向远方,马上又把它拉回到近距离,接着又在诗中展现了一幅幅牛羊在草地啃嚼、儿童嬉戏在草地上、普通的工人和农民坐在草地上谈心、年轻的情侣们并肩歌唱在草地上等生动感人的画面,给人一种富有情趣的感召力,这也是本诗动人之处。

  同郭沫若早期的浪漫主义诗歌相比,本篇多了一些现实生活的亲切感,语言也平白流畅,并富有哲理韵味。不足处是,有些句子过于直白和抽象,当然比之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急就章,还是一篇具有一定艺术质量的佳作。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对中国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1924年后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成绩卓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写下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创作了大量的剧本散文小说。他的早年诗作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