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七上)(3)

时间:2021-08-31

一、复习导入:《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重在让学生自主朗读,教师适当引导。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 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2、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示例: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示例: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2、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四、拓展延伸:

  1、背诵两首诗歌。

  2、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牵牛花开放了,……

  @笼中的小鹦鹉,……

  @月光照在地上,……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课堂小结:“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相信你的想象、联想力也是非常丰富的。

  作业:1、默写两首诗歌。

  2、发挥想像,将《天上的街市》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