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8)

时间:2021-08-31

  [1] 关于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归属的划分,详细内容参见《译介学》第五章:《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谢天振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载《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50页。

  [3] 同[2]。

  [4]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载《二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 同[4]。

  [6] 郭沫若:《〈茵梦湖〉改译序》,载《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7] 鲁迅:《关于翻译》,载《南腔北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载《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8页。

  [9] 同[8]。

  [10]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载《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8页。

  [11]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12] 瓦雷里:《纯诗》,载《现代西方文论选》,伍蠡甫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3]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1页。

  [14]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参见该书第十二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15]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1页。

  [16] 郭沫若:《<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附白》,载《少年中国》月刊第1卷9期“诗学研究号”,1920年3月15日。

  [17]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载《鲁迅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8页。  [18] 郭沫若:《<雪莱的诗>小引》,载《创造季刊》1卷4期,上海:上海创造社出版,1923年2月。

  [19] 郭沫若:《<约翰沁孤的戏曲>译后》,载《约翰沁孤的戏曲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26年2月。

  [20] 郭沫若:《讨论注译运动及其它》,载《郭沫若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21] 郭沫若:《<生命之科学>译者弁言》,载《生命之科学》,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34年10月。

  [22] 郭沫若:《<赫曼与窦绿台>书后》,载《文学》月刊第8卷1-2期。

  [23] 同[22]。

  [24] 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