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4)

时间:2021-08-31

  相同的社会环境、相同的实践内容、相同的文学信息、相同的创作道路,发生在不同的主体身上,会使不同主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形成不同的创作个性。例如,鲁迅和郭沫若都碰上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也都留学日本,后又弃医从文。但最终鲁迅成为了深刻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而郭沫若则走上了奔放的浪漫主义道路。这不能不说和他们不同的心理素质有关。心理素质的不同,为创作个性的形成建立了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环境的制约,创作个性就无法形成和显示,而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必须作用于特殊心理素质的主体才能显示出特殊的创作个性。而主体的气质、能力、性格等正是构成主体心理素质的条件。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的综合,同一般的所谓“脾气”、“性情”相近。它较多地受个体生物组织的制约,稳定性较强。心理学上一般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常常使作家的创作心理染上某种独特的色彩。气质又以情感为动力,在创作过程中,构成创作心理的内在力度和气势,转化为风格的各种状貌。根据近代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脑的神经活动过程,除了巴甫洛夫发现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外,还发现了神经过程的动力性和易变性。前者表现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快慢、难易,称之为兴奋或抑制过程的动力性,后者决定兴奋或抑制过程的速度。(原作者:雷 洋)人的气质类型,受神经过程动力性的影响,使热情、激情、情绪的产生,有快慢、强弱之区别。如果气质属于“多血质”,“胆汁质”的人,他们的激情或情绪来得快,情绪高昂,热血沸腾。处于这种情感状态的作家,如果主体受到外界条件的刺激,他们就会心潮澎湃,不能自已,胸中郁积着狂喜或悲愤,非长歌无以骋其情。按郭沫若自己的说法:“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应该就是属于这种“多血质”或“胆汁质”的“雄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