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虎符

时间:2021-08-31

  1942年至1943年间,郭沫若在重庆一连写出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多部历史剧。其中《虎符》一剧,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的形象,用赵魏联合抗击强秦的历史,来讽喻现实,号召人们共同对敌的用心极为显明。

  该剧中有一件重要道具——虎符。剧名又径称“虎符”,可见其在郭沫若心中,是有很重分量的。那么,作者为何对此物情有独钟呢?原来,郭沫若自己真有一个“虎符”。

  抗战期间,郭沫若一次从一个抬滑竿的人手中买下一个“铜虎”。据滑竿夫说,他是在日本飞机轰炸后的瓦砾堆里捡来的,只卖十块钱。这只铜虎,便是古代用来调兵遣将的凭证——虎符。虎符是两个半边合成。战争中,一半留在宫中,一半执在领兵在外的将军手里。虎符中间是空的,背脊上面错有文字。这字,是先在虎背上刻出槽,再灌以色别不同的金属,经过打磨而成,看去十分清晰醒目。

  虎符古已有之,对其性质,一般人并不多么了解。手执这件器物,郭沫若曾专门作过介绍:“虎符这种东西,没有点古器物学识的人是不能想象的。那不是后来的所谓安胎灵符之类在纸上画的一个老虎,而是一种伏虎形的青铜器,不大,只有二三寸来长。战国及秦汉就靠着这种东西调兵遣将。照例是对剖为二,剖面有齿嵌合,腹部中空。背面有文,有的是把文字也对剖为二,有的分书在两边,大抵是错金书。所谓错金书是说把字刻成之后,另外灌以别种金属,再打磨平滑,文与字异色,异常鲜明。留存于世的,以半边为多,因为是分开使用,一半在朝内,一半在朝外,自然很难得有两半都留存了下来的。”这就把虎符的用途、时限、制作等情况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