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静夜教案(2)

时间:2021-08-31

  教师的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有关《静夜》写作背景资料,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诗歌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学生的准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 复习《天上的街市》,了解联想、想像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媒体显示: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静夜》的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二、“静夜”之声:

  1.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2.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重点字音:模糊(mó)(hu), 鲛(jiāo)

  3.这首诗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请同学们先试读,试着划分节奏和重音

  4.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直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直快,要做到柔和、舒缓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媒体显示:)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5.配乐朗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6.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诗歌

  三、“静夜”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具有哪些美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媒体出示):

  (1)语言:

  A、音乐美:是否押韵?押哪些韵?

  B、用词美:你认为诗中哪些词用的最美,为什么?

  C、句式美: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式有特殊的意韵,为什么?

  提示: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2)情感: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可以从各种角度提出他的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老师的阅读提示)

  (3)其他:(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教师给予鼓励,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提示: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示例一: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示例二: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示例三:作者着一“海”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学生先看注释,教师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静夜”之思:

  1.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第一节写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景物构成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第二节写的是:天河──海雾──鲛人──流珠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美丽突出了夜晚的“静”

  2.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一小节是写景(实写),第二小节是想像(虚写)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3. 如何理解全诗最后一句“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讨论明确:这一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诗人在描写静谧安宁的夜景基础上生发无穷的想像,似乎要把读者的心胸与视野带入神奇奥妙的星空去一看究竟但“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但是,激动、亢奋的心又怎能收得回来呢?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诗人的想像已穿越了茫茫海雾,想像着有位“鲛人”立在岸边,是伤心,是喜极而泣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诗人进入了更智慧的生命沉思,诗行间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怀

  4.想像鲛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训练想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静夜”之比:

  1. 两首诗中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像?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学生小组交流、探究:

  明确:

  《天上的街市》中,诗人由街灯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顺着这一联想,诗人进而想像空中有美丽的街市;诗人首先想像天上的街市怎样美丽,进一步细致地想像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由街市再想到人,想像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静夜》中,诗人由月光疏星联想到了天河,又由天河想像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诗人首先想像着天河海雾模糊,再想像天河的岸边有鲛人,又想像鲛人在对月流珠

  2.用心比读两首诗,看看它们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小组交流、探究:

  明确:

  (1)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2)表达的感情不同《天上的街市》呈现的是一幅“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描绘出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抒写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静夜》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天上的街市》语言简洁,运用想像、联想新奇而大胆《静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像奇特真切,显得余韵悠然

  (4)前一首诗的感情更明朗一些这从两首诗中神话传说的结局就可以看出来《天上的街市》中故事的结局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感情积极、明朗、乐观;而《静夜》结尾则是“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愁伤、痛苦情绪

  小结: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六、结语:

  美好境界往往引起人的遐想.恬静的夜中,我们似乎窥见了郭沫若对美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了方向亲爱的同学们,每人心中都有一盏心灯,就让我们用真情点亮它,用行动追求它吧!

  板书展示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

  写实 朦胧、恬静的美

  白云——疏星

  天河——海雾

  想象 凄美、思恋之美

  鲛人——流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