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苦涩转弯

时间:2021-08-31

  郭沫若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和郭沫若纠缠了一生的历史人物,那就是两千多年来被人们说来说去却总也说不明白的秦始皇。正是这个秦始皇,像镜子一样折射出郭沫若早年与晚年之间的巨大变化。

  四十年代:大骂秦始皇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郭沫若在重庆。当时,蒋中正一面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面加紧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露出了法西斯专制的狰狞面目。郭沫若、阳翰笙、夏衍等人的160余种剧本均被列入“取缔剧本一览表”,不准出版,不准演出。郭沫若的行动也受到特务的监视。

郭沫若的苦涩转弯

  但是,郭沫若没有屈服,他在《新华日报》上撰文疾呼:“连话都不让老百姓说,那是很危险的事。”还对友人说:“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文禁愈严,总是灭亡之期愈近。”密布的文网,促使郭沫若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秦始皇。他写出《吕不韦与秦王政批判》,收入《十批判书》。

  不愧为历史学家,郭沫若一出手便扼住了专制帝王的命门。他以吕不韦和秦始皇的对立,揭示了民本主义和专制独裁的水火不容。此时,郭沫若的批判矛头直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20世纪40年代的人都知道,郭沫若所批的秦始皇,就是蒋中正。

  1948年11月,郭沫若应党中央邀请,从香港到解放区来共商开国大业。他真诚地以为,秦始皇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上一篇:追忆郭沫若 下一篇:郭沫若巧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