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 郭沫若(2)

时间:2021-08-31

  矛盾

  1974年1月25日,北京举行了一万八千人参加的“批林批孔大会”。郭沫若早在“五四”的“打倒孔家店”时代,就是旗帜鲜明的尊孔者。他被“勒令”到会,在会场上几次三番被“造反派小将”点名,点到就要起来罚站,在寒风中接受批判。81岁的郭沫若,终于亲身体会到他那些故友被打倒时的感受。

  2月10日,江青突然造访郭家,要求郭沫若写检查,连续轰炸近三个小时才离开。郭沫若如惊弓之鸟,当夜肺炎突发,高烧至神志不清,被送进北京医院。这是郭沫若晚年第一次病重住院,整个1974年,他住了七次院,身体一蹶不振,面貌急速衰老。此后,他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也很少写诗。

  1976年,“四人帮”被捕。因心情大快,郭沫若的身体出现奇迹般的恢复。他出院回家,和家人一起欢度1977年新年,还在电视上收看了“迎新春庆胜利”演唱会。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了郭沫若的词作《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郭沫若看完节目后写信给常香玉称赞她“使拙作生辉”。

  仅仅五个月前,郭沫若还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两首词对比读来,令人感慨。

  1978年2月,郭沫若最后一次住院,直到6月12日去世,再也没能回家。按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撒在大寨“肥田”。

  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郭沫若留给世间太多饱含争议的文本。1963年,在给陈明远的信中,他把自己那些歌颂时事的诗贬为“分行散文”:“我要对你说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话:希望你将来校正《沫若文集》的时候,把我那些应制应景的分行散文,统统删掉,免得后人耻笑!当然,后人真要耻笑的话,也没有办法。那时我早己不可能听见了。”

  这是他真正的表白吗?郭沫若已逝世34年,他晚年的内心世界仍然如前海花园寂寥的高墙深宅一样,迷宫般重重叠叠,房间都落着锁,充满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