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朗诵(2)

时间:2021-08-31

  附:浅谈郭沫若的社会历史观

  研究历史观主要是从“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郭沫若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从中国社会变迁角度叙述中国的历史,用社会史的方法来把中国历史串起来,在国际上也独此一人。

  他的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他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20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说他是个盖世奇才恐不为过。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伟著”,顾颉刚说,“中国古代社会的真相,自有此书后,我们才摸着一些边际。”而且在甲骨文以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上,王国维之后,能够继承王国维并有开创性贡献的是郭沫若。郭沫若曾在“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震天价响的时候,独树一帜,提出了孔子也是革命的“先驱者”的观点,并在众多批驳者的面前,据理力争,毫无退让。抗战时期,更以《十批判书》大骂秦始皇的独裁统治,影射和鞭挞当权的蒋。然而,在“文化革命”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郭沫若不得不改变自己坚持了一生的学术观点,其言不由衷和痛苦难堪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正如他在1976年5月12日写的《水调歌头?庆祝阶级文化革命十周年》。在他写的历史剧《武则天》也昭示人的存在规律。因此很多学者并不认为在文革中喊了毛主席万岁、吹捧了江青就等于人格卑劣,也不认为郭沫若的人格就卑劣!因为中国的事,一荣俱荣,一焚俱焚,

  从古到今,历来如此。

  《无花果》的报告文学,里面记述了郭沫若生前与陈明远的一番对话。郭沫若对陈明远说:“做人有两种,一种叫逢场作戏,那样,很快就能成功,另一种,叫自然流露。也很容易倒霉,甚至毁掉。”

  作为当代青少年,也要加强对文人、历史人物的学习,“沫若故居”虽不能概括他的一生,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他的家庭环境,以及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动力。郭沫若的最闪光的精神内核应该是科学和创新,郭沫若以极其科学的历史观,科学态度,观点和方法树立了崭新的史论。这样科学的态度符合当今科学发展观,创新不但是文化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21世纪的我们应拓展知识,关注时事,以求实的态度规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