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课程教案(2)

时间:2021-08-31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思考:

  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明确: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四、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1)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2)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3)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2、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六、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了,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悲观绝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美丽而又迷人的诗。

  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3)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学生讨论并归纳:

  (1)“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

  街灯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织女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作中描绘了两幅令人心醉的图画:骑牛图、闲游图。“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

  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写实):朦胧、恬静的美

  鲛人泣珠(想像):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