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

  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

  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