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顾城《一代人》有感(2)

时间:2021-08-31

  西方人更善于一种理性的归纳,对于前后的纵向以及同时代的横向差异自然是他们时常会关注到的问题焦点。中国人讲求“实用”,感性色彩较强,也不乐于归纳一些性质与规律。从语法这一小角度来说,西方很早就有完备的语法书,而发源于几千年前的古老汉语直至1898年才有了马X忠先生编定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虽在今日看来,里面的许多观点都有疑问,但其在汉语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顾城可能是中国文人中明确以人物间的断代关系作为关注焦点的第一人,虽然他的本意并非要可以关注这一现象,但其以“一代人”入题正是表现了一种对于人类断层的自觉态度。

  或许文学史上还有一些比《一代人》更短的诗,但作为诗歌史上的经典之所,若是能再找出比其字数更少的佳作,或许真是难上加难。18个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若是换作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引起这样广泛的关注,顾城用这18个字表现出了文革中生长、成熟的一代年轻人身上所特有的一种性质。他有别于先前与先后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革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

  当然,以《一代人》为例只因其具有特殊的典型性和“发端”性质的重要意义。这之前与之后的任何“一代人”都与前后待人之间有着诸多“共性的差异”。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急遽加快,近代人的“断代差异”在不断地变得更加明显,而这样的一种年龄间断也在不断地压缩,相应的,断代意识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以“代”为单位的集合之间的差异性是尤为明显的。它不仅表现在外在事物,最重要的还是展现在思想内。上世纪20年代的人们,也就是我祖父那一代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封建性的残余。而在我父亲这些出生于60年代末期的人们,则更加地与目前这个社会的主流精神所接近,他们正是这一时代的中流砥柱。而我们也会发现,近二十年,随着社会速度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原先以10年为一单位的断代标度已然变得更短,甚至如今有“三年就是一代人”的说法。即便出生于90年代初期的我们已经发觉相对于00后来说,我们很多的想法、观念已经很久。而目前则是更加出现了例如“05后”这样的以更小的数据差额为断代依据的划分概念。这也与我上面的观点所契合。  这样的一种断代意识已经表现得很强烈、很明显,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化的心理意识。或许再过几年,05后看08后又会有一种存在代沟的感觉。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