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寓言诗浅析

时间:2021-08-31

  摘要:

  顾城被称作当代的“童话诗人”,他创作的诗篇许多都具有童话色彩,并且经常用一些与动植物、天气、儿童有关的意象。他的寓言诗也具备“童话性”特点,但同时也有一些区别于其他诗篇的个性特征。本文就从顾城寓言诗的分类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展开分析,从而揭示顾城寓言诗的独特个性,使得顾城诗歌的研究更为充实和全面。

  关键词:

  顾城;寓言诗;时期;分类;语言特色

一、引言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的诗歌被公认为具有纯真、浪漫的童话色彩,他也因此被称作“童话诗人”。顾城诗作的一部分是寓言诗,这部分诗歌不仅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也是供成人阅读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他的寓言诗不仅设置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而且通过这些形象揭示隐藏在故事身后的人生哲理。此外,顾城的寓言诗还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性强、善用内心独白和对话等语言特色。

二、顾城寓言诗的时期分类

  顾城生前所作寓言诗共90首,集中于1971—1984年之间。其中1978—1981年为其创作寓言诗高峰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表达的意义也较为多元。顾城寓言诗意象涉及面较广,动物、植物、人类形象都在诗中有所体现,并且大多为批判、讽刺性形象,意在使读者得到反思。总体来说,顾城的寓言诗以时期为分类标准,形成了清晰的脉络。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1.初期:1971—1978

  这一时期为顾城写作寓言诗的初期,共写作17首,数量较少,所蕴含的意义也较为单一。结合诗人写作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对“四人帮”反动势力的厌恶和痛恨,以及对“文革”环境中错误思想的否定与批判。如《大讲“道理”的狼》,讲述四只饿狼为了吃到羊而费尽心思大讲“道理”,它们大放厥词:“这些羊修的简直不能再修了!/竟然浑身上下长满了肉膘!”“这些羊不是剥削者又是什么?/竟敢整天吞吃宝贵的青草!”但最后牧羊人还是发觉了它们的诡计,四只饿狼在“警笛的呼啸中”无处遁逃。在这里,“四只饿狼”暗指“四人帮”丑恶势力,虽然这首诗写作的时候“四人帮”反动势力已被清除,但他们的罪恶行径仍然让诗人感到愤慨。

  不仅“四人帮”是这一时期顾城寓言诗中主要批判的对象,诗人还对“文革”背景下产生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如《得意的知风草》,写“知风草”以为自己懂得“处世之妙”而鄙视扫帚的辛勤工作,但最终被“风暴”冲掉了“脚下的浮泥”。这首诗把“知风草”和“扫帚”做对比,批判了那些毫无原则,跟随形势“随风倒”的人,他们虽然一时得志,但注定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