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树枝的疏忽》(2)

时间:2021-08-31

  扩展:《树枝的疏忽》读书笔记

  我喜欢顾城,不仅仅因为他的传奇人生,更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使其成为“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一颗文学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读顾城的《树枝的疏忽》,读着读着,我的眼眶不觉湿润了,就像诗人北岛的诗歌和散文让人着迷一样,顾城的散文也有着不同于任何作家的令人惊艳的魅力。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中,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感触颇深,“诗如禅,如顿悟”。 他既写了“唐宋诗词中的一片静水”,也写了其中“直流千尺,烽火三月,胡天飞雪的动荡”。在他的笔下,唐宋诗词就如“多姿多态的希腊神像也曾透出同一寂静”,无怪乎我们百读不厌,流连于唐宋诗词“沉醉不知归路”。

  面对生逢末世的南唐君主李煜,我们多会褒贬不一,常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为他的“女儿性”,为他的“不君主样”。 顾城对他的生活方式评价一语中的:“这种方式多少有点天真烂漫,移情于梦,做了一个‘流水落花’之后的‘天上人间’。”不管怎么说,李煜在中国诗词史上仍然留下了多彩的一笔,不管这一笔描绘出的颜色如何。

  此时,作者话锋一转,又有南唐诗人李煜想到了晋代的陶渊明和清朝的曹雪芹:“中国有两次人间天国,陶渊明做了个人物模糊的桃花源,曹雪芹做了个《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但在作者眼里,追求光明的人随处可见:“从来就不乏奔月、盗火的人,因为它们绝望努力的本身成为一个瞬间的永恒光明。”作者仍然在为光明而歌,为自由而歌。

  我们为顾城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而拍手叫绝!

  对于顾城的为人处事,我真的不想多说,也许正如大多数人所说,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不过,真的,对于我们,顾城已经成了一段永远的回忆,一段永远的神话……我常常自问:“如果顾城还活着,那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