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阅读练习(2)

时间:2021-08-31

  《观沧海》阅读练习(二)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4、这首诗的主旨是

  答案:

  1、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

  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鉴赏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歌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通过对于沧海的描绘和歌咏,表现出壮阔的胸怀。

  [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曹操《龟虽寿》阅读答案及赏析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 阅读答案附翻译观沧海简述曹操“许田打围”的故事

  赏析中华古典诗歌理当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许攸之计,挥鞭北指,以少胜多,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归途中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平稳起头,交代诗人观海的地点、观察的方位,从这个方位正让我们明白诗人是登山俯视大海,这为后文的理解作了铺垫,因为站在不同的方位观海,得到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了第一次览观大海时的兴奋而庄严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海也不同于随意登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6句的描写是写实,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除了刻画海的博大动荡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人想见整个海景,并似乎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现成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了无雕琢的痕迹。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宏伟的境界,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创造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这几句是写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它不仅是在平面上向远处伸展,而是海与天空浑成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又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这就是通过眼前景物与活泼想象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