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下面是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为大家提供参考。
原文:
guān cāng hǎi
观 沧海
cáo cāo
曹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东 临 碣 石 ,以 观 沧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水 何 澹 澹, 山 岛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树 木 丛 生,百 草 丰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秋 风 萧 瑟,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日 月 之 行,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星 汉 灿 烂,若 出 其 里。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幸 甚 至 哉,歌 以 咏 志。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赏析:
开篇,曹操就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意思是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浩瀚的大海,很明确地点出了观海的地点。一个“临”字,便设置了一个观察大海的最佳角度—“高”。正由于高,可以看得远,诗人的胸怀才能彻底敞开,包揽沧海万象。这一句不仅仅能够自然地引出下文观海景观的描述,还定下了全诗的基调——雄壮宏伟。这是诗的开端,是全篇的总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说海水波涛激荡,群山、岛屿巍峨、高耸。“澹澹”,渲染了大海的苍茫;“耸峙”,显示了山岛的力度。使人一下子从这幅画面里受到了一股雄浑之势,一股坚实之力。描绘出了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观,是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芳草萋萋,葳蕤茂盛。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掀起海上万里汹涌波涛。此时呈现出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烘托着诗人的满腔壮志豪情。然而,毕竟是秋天了,一阵秋风萧瑟,顿时“洪波涌起”,描绘出了秋风卷荡下的大海的特有风貌。这部分是近景,是局部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实写眼前景物,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次,最终都是为了写观海。
面对着气吞山河的滔滔巨浪,诗人感受到了大海的博大的胸怀,就用“日月之光,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了一幅吞星汉,吐日月的沧海图画,这个画面多么神奇、多么瑰丽,大海的形象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而,诗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在《观沧海》里,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借沧海辽阔之景,抒满怀昂扬之情。因而使全诗含蓄、蕴藉,具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和升华出一种外在的喷发力。而且,诗人写景,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把眼前的事物与想象的画面结合起来,虚虚实实,虚实相融,创造了一个撼人心弦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