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杜牧的诗与故事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才子杜牧的诗与故事

  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八十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译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