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5篇

时间:2021-08-31

  对联的故事中显露的是当时人的智慧与临危不乱的胆识,有很好的趣味性。

  对联故事篇一

  征联巧讽阎锡山

  1929年,阎锡山到南京开会,休会期间,他心血来潮地想到无锡—游。到无锡后,他找了一位向导。先是去看东林书院,后又泛舟五里湖上。阎锡山忽然看到西面有一座突兀的奇山,便问:“那是何山?”向导答道:“那是锡山。”阎锡山听了,沉吟半饷,又问:“那是锡山,贵县为何称无锡?”向导解释说:“据说锡山原来是有锡的,正因为有锡,一时间,采锡者蜂涌而至。那时,强豪占地霸产,百姓锡产被夺。于是,械斗者有之,诉讼者有之,老百姓有苦难言。后来,锡采完了,也就相安无事了,百姓才得安居乐业。因此,县名就定为无锡。我们无锡人有一句俗语,叫做‘有锡则民乱,无锡则民安。’所以,无锡反而是件好事。”

  阎锡山听到此处,心中一怔,想要发作,转念一想,此乃民间传说,并非向导编造,如果敲明点透,岂不有失大体,于是默不作声。后来,当地名士冯国征,依此轶事,撰了上联,又在上海《大公报》征求下联。冯国征的上联是: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此联出得奇巧,确实难对。别的不说,光是人名、地名的变换,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句,一时成了绝对,所以,一直没有征到下联。

  1942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到天长县新四军驻地采访,忽然想起那次征联,于是对出了下联: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时隔十多年,一副奇特的对联就这样完成了。

  对联故事篇二

  冯玉祥联讽汪精卫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安徽巢县人,是位有名的将领。少年从军,辛亥革命时与王金铭、施从云等共谋“滦州起义”。袁世凯复辟称帝,他坚决反对。并促袁世凯的心腹陈宦在四川宣布“独立”。张勋复辟,他率部入京讨伐。“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抗日,反对内战,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后因受蒋介石的掣肘,乃辞去国民政府要职。

  冯玉祥将军自律极严,对那些不遵守制度、自由散漫的深恶痛绝。1927年,他带领军队到达河南郑州。当时国民政府机关团体会风不正,疲杳散漫,即使是任国民政府要员的汪精卫,也不遵守时间,开会时往往迟到或无故缺席。冯将军一气之下,撰了一副对联,派人送给汪精卫。联文是: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