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对联典故(2)

时间:2021-08-31

  一、 惠陵

  惠陵是武侯祠内最早的文物,始建于章武三年(223)。《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章武三年(223)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八月,葬惠陵。按秦汉旧制,皇帝即位后便开始预作寿陵,但鉴于当时的战况,有可能是在章武二年冬天,刘备病重后才开始着手帝陵的选址和修建。梓宫五月回成都后,虽然当时已是夏天,却没及时入葬,大概与当时惠陵尚未建成有关。惠陵内合葬有先主的甘、穆二位皇后。《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说甘皇后(后主刘禅之母)先死,葬于南郡,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丞相诸葛亮向后主上言: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摇,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官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宜曰昭烈皇后。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后主准奏,事遂施行。也就是说,甘夫人与先主同时葬入惠陵。《三国志》又记载先主穆皇后于延熙八年(245)薨,合葬惠陵。即穆皇后是在先主入葬二十二年后入葬惠陵。这说明惠陵的墓门墓室是可以开启的砖室结构。按《三国志》作者陈寿为蜀汉重臣谯周的学生,曾在蜀汉任职,著名史官,当时人记当时事,其有关记载应是真实可靠的。后主在位四十年,按当时礼制每年至少三次率大臣们到惠陵、昭烈庙祭祀扫陵,他们来跪拜的对象必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上又称其为昭烈陵、先主陵、刘备墓等。

  汉昭烈陵 (惠陵)

  注释 陵:天子之坟。

  说明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之陵。书者不详。

  帝本燕人,曾向乡祠崇百祀;

  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惠陵)

  注释 燕:河北,古燕国旧地。

  说明 昭烈帝本河北人,他的家乡千百年来就立庙祭祀,我也曾往拜谒。蜀汉才是正统,说什么魏、蜀、吴天下三分。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蜀汉集团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符合儒家文化倡导的“忠”。这个“忠”与曹魏、孙吴集团内部的那种只对本集团首领的“忠”相质别,它是儒家文化倡导的“大忠”。这也是后人视其为正统的原由。清人许涵度撰书,今人李长路补书。

  惠陵 (惠陵)

  注释 惠:仁慈,施恩惠。史载刘备生前仁慈爱民,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惠陵。儒家文化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惠即仁。刘备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仁惠的典型代表。此陵中还合葬有昭烈皇后(甘夫人)和穆皇后。“死则同穴”,是儒家文化“夫为妻纲”精神的最高表现。2001年博物馆在陵上植树时,发现陵顶的三国砖。

  说明 即先主刘备帝陵。《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死于章武三年(223)四月,“八月,葬惠陵”。今人魏传统书。

  千秋凛然 (惠陵)

  说明 千秋百代,凛然如生。语出唐代刘禹锡诗《蜀先主庙》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句。清人马维骐书。

  一?g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惠陵)

  注释 一?g(Pou剖)土:一捧土,此指惠陵。铜雀荒台:荒凉的铜雀台。曹操受封于魏后,曾在其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修建了铜雀、冰井等三座高台。此以铜雀台借指其主人曹操。漳河疑冢:漳河边的假坟。宋代以来,盛传曹操曾在漳河边设置七十二座假坟,以防人掘墓。《三国志》载,曹死后葬“高陵”,在邺城,无设假坟之说。汉代官仪,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代威仪。’”此指惠陵基本符合汉代皇陵规制。这也是蜀汉集团全面继承汉制、汉文化的表现之一。

  说明 刘备的惠陵还巍然矗立着,试问漳河边荒芜的铜雀台旁,哪里还找得到曹操的假坟呢?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今何在?剩下这古道和道旁的石麒麟,令人想起汉代朝廷的仪式排场。惠陵能完整地保存到今天,与历代百姓、政府的保护有关。清人完颜崇实撰,顾复初书,今人刘孟伉补书。

  二、汉昭烈庙

  汉昭烈庙,始建于章武三年(223)。汉制,建陵同时建原庙。《三国志?蜀书?刘禅传》说刘禅降时:“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载“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确证昭烈庙在蜀汉亡国前已存在。西晋灭蜀后,将能抓到的、控制的、刘氏的后裔都迁到了北方,当然也要消除其在蜀中的政治影响,拆除汉昭烈庙和刘氏宗庙是必然之举。《太平寰宇记》说:“先主祠在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琰)修立而卑小。故相国李回在镇,更改置守陵户,四时祭祀。”齐高帝第一次对此庙进行大规模修复。汉昭烈庙本属原庙,即在正庙外另立的、后修的宗庙。《史记?高祖本记》孝惠五年“以沛宫为高祖原庙”集解:“谓原者,再也。先既已立庙,今又再立,故谓之原庙。”《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说刘备在章武元年(221)四月称帝的同时置百官,立宗庙,祭高皇帝以下。蜀汉在建陵前先立有宗庙。蜀汉国号汉,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故“汉昭烈庙”应为此庙当时的官名。唐、宋时期民间流传,此庙中的一些古柏为诸葛亮亲手栽种。历史上又称昭烈庙为“先主庙”、“先主祠”、“惠陵祠”等。如唐《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成都县条说“先主庙,在县南十里”。

  汉昭烈庙 (大门)

  注释 汉: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谥(shi市)号,古代帝王将相和名人死后,时人根据其行迹给予的称号。汉代礼制,帝陵旁必建原庙(原庙即在正庙外另立的、后修的宗庙)。汉昭烈庙为惠陵旁的宗庙,应与惠陵同时修建,即始建于建兴元年(223)。

  说明 蜀汉昭烈皇帝之庙。近人刘成勋书。

  明良千古 (二门)

  注释 明:明君,贤圣之君。良:良弼,贤良的辅佐。

上一篇:关于武侯祠的对联 下一篇:有趣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