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内容。小编收集了一些古今名联为例,详细论述了对联中的艺术特色,深入发掘了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民风民俗。它可以说是诗词曲赋的余波,它比诗词曲赋更简明,更有神韵。建筑与艺术,书法与文学,都在这里变得直观,变得具体。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为戏台题写过一副对联:
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未耳,汉祖唐宗也称一时名角。其中拜将封侯,不过扛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食耍猴儿。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戏演的是历史,而历史也如戏:炎黄二帝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生角,夏禹、商汤、周武三王扮演了净角,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只能充当丑末的角色。那汉高祖、唐太宗称得上名角。其余的历史人物不过是充当扛旗、打伞、跑龙套的角色了;儒家经典《四书》《六经》是戏台上的念白和引子,诸子百家的言论是杂曲,李白杜甫的诗是唱词。此外,那些咬文嚼字的文人,为了生活写写画画,这和沿街乞讨耍猴行骗的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副对联,话尽千古风流人物。雄视历史,点化生活,有情有理。
对联,是一种民风民俗。婚丧喜庆,开业典礼,各种类型的大小会议,都会张挂一下对联的。
对联是传统的。它源于宋初期的后蜀。最早的一副对联相传是蜀后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简洁而有气势。“新年”、“嘉节”、“余庆”、“长春”这些字眼,渲染出新年的吉祥喜庆。但是,这副对联,对蜀后主来说,却是一个亡国的预言。巧得很,宋朝灭后蜀后,新上任的成都太守姓吕,名 “余庆”;宋太祖的诞辰就叫做“长春节”。这位才子式的后主为自己题写了一副人生谶语的对联。
对联是现代的。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有一道让各省市出句对句的文艺节目。西藏自治区出了个很妙的上联:
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是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
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对得天衣无缝!“乌鲁木齐”是回语――美丽的草原。
对联,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典雅的的智慧游戏。下面以拆字联和回文联来谈谈这一特点。
先欣赏一下金朝的一位皇帝在琼华岛上和皇妃的对句。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皇帝和皇妃在琼华岛上赏月。皇上触景生情,吟出了上句:二人土上坐。皇妃望着一轮明月,对出了下句:一月日边明。出句与对句合成了一个很妙的对联,上实下虚,颇有气势。
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岳阳楼上,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两只螃蟹,呆在楼壁上,怎么也不走,像是贪恋这里的风景似的。后来大才子李白来到岳阳楼上,看见这两只“稀客”,沉吟片刻,题写四字:“水天一色”,一落墨,那两只螃蟹就“咚”的一声掉入洞庭湖了。原来,仙人吕洞宾知道李白要到洞庭一游,他想试试这位被人间誉为“谪仙”的才气,于是用法术,把两只螃蟹挂在楼壁上。李白一见,知道这是一个下联的谜语:“虫二”描写的就是眼前的景色,这个谜底就是 “风(繁体字)月无边”,李白以“水天一色”来对,真是自然天成。
说对联有下里巴人的流韵,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下里巴人,”是说它符合大众品味,“其和者众”。
有这样一则笑话:
古时,一个学监到一地去视察,遇见一位农民,学监想考考这位庄稼汉,随口说了一上联:
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香花花花香;
那个农民回敬了一下联;
大街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臭屎屎屎臭。
上联听似顺耳,实则不合逻辑,桃花开于三月,荷花开于夏季,桂花开于秋天,“花花香”于花园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监故弄玄虚,信口开河的出句,庄稼汉用如此不雅的对句来嘲弄,也是一种智慧。
说对联是阳春白雪,更不为过。每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不和对联打交道。结婚,有婚联;过生,有寿联;吊唁,有挽联;开业,有贺联。道观庙宇,茶肆酒楼,家居厅室,都是对联的栖身之所。对联既是风景的点缀,又是文化的象征。
婚联,数量最多,但我认为脱俗的少,大都落入“比翼鸟、连理枝”之类的俗套。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回文联,它顺着念倒着读都是一样的。就是用这种文字游戏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情感,可以说是婚联中的佳构。
在对联的海洋中,挽联的艺术高出婚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大哲学家金岳霖为绝代风华的旷世才女林徽因撰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是言其貌,还是言其才?是叹惋,还是佩服?是写实,还是想象?下联“万古人间四月天”,写得哀婉凄艳。“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诗句,更是作者的发挥。工巧的对联中,有美好的追忆,有无穷的叹惋。不是哲学家作不出此联,不是和亡者有深厚的情谊也难为此联。
新月新诗广陵散;
奇人奇死破天荒。
――只有大才子徐志摩才担当得起这样的挽联。“广陵散”与“破天荒”相对,以典对典,工巧,贴切,是对徐先生功名事业,人品才情的经典概括。
那么,什么样的对联才是好的呢?
对联,就是要对而且联。上下联之间要求对仗而且相关联。但是上下联如果势均力敌,仅仅是合格而已。上联弱下联强或者上联实下联虚那才是上乘的作品。像上面所讲的“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有一种气势,符合仄起平收的音节规律。
下面的几幅对联,是我所作,援引为例子来谈谈。
我曾为几篇小说题写过对联。
题《祝福》
前夫夭折,后夫暴亡,莫非克夫之命?怪谁?
娘家不收,婆家又逐,终成无家之人。恨天!
题《边城》
唯善唯美构建桃源世界;
至清至纯展现湘西风光。
题《荷花淀》
描写战争不见刀光剑影;
刻画英雄原是渔妇村氓。
这三副对联,自然工整,既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又有观点和思想。尤其是题《祝福》,庄谐并举,寓庄于谐,堪称上品。高天厚地,竟无一寡妇的立足之地;芸芸众生,竟容不下一贫妇!想当年,杜甫寄居四川成都时,门前有一枣树,邻居一个寡妇来打枣子,他从不惊动她。后来杜甫移居别地,就把这间草堂让给一位亲戚居住,这位亲戚为了防止别人打枣子,就在枣树周围围上了篱笆。杜甫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写诗劝阻,告诫他不要这样做:“堂前扑枣任西邻,无衣无食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柳却甚真。”西邻的这位寡妇,有杜甫这样的邻居,是她的福气。可是祥林嫂生活的周围却尽是篱笆,尽是冷眼,尽是嘲弄。“怪谁”?人无情;“恨天”,天无眼。
创作或欣赏对联,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上下对等
我为教育局春节联欢晚会撰写了一副对联:
歌以抒情,舞以壮志,载歌载舞,歌舞声中庆盛世;
诗而铭德,乐而颂功,亦诗亦乐,诗乐场里度流年。
上下对等,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点,只算是“工”,还没有达到“化”,艺术境界不会高。上面讲到有艺术的对联是上联弱,下联强,或者是上联实,下联虚。这样的对联,有回味,有气势,是仄起平收音韵形式的内化。
二、上实下虚
有一年的高考前夕,我题写了这样一联:
十二年梦想凝笔端,友情亲情,美圆七彩梦;
九万里风云奔眼底,高校名校,好凭六月风。
三、长点的对联要注意起承转合。
山之气度,水之情怀,磊磊落落,无愧如诗盛世;
诗以栖居,书以相伴,潇潇洒洒,不负似水流年。
四、富有哲理
在《敢问路在何方》唱遍的一年,我为一所学校题这样一副春联:
路在何方?在你脚下;
春行哪里?行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