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时间:2021-08-31

  成都草堂,坐落于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为“成都草堂”。对此,杜甫曾吟诗描绘: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成都草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杜甫遗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来到正门,门前有浣花溪:波光连连,环流而过。抬眼向前,正门正中,有“草堂”匾额;大门两侧,有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步入正门,放眼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自然天成,清幽雅致。跨过石桥,迎面是大廨:通堂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大门两侧,有一对联,言简意赅: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东西两壁,悬有对联,意深语工: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厅正中,为杜甫铜像:身材精瘦,身骨单薄;低首捋须,沉思苦吟。驻足凝视,仿佛时光倒流到当时,诗人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发问苍天,慨叹时世: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透过塑像,浮现眼前的,是诗人一生的不幸经历:颠沛流离,饱经忧患。揣摩神态,历历在目的,是诗人1450多首传世诗作:反映现实,忧国忧民。思君忧国与匡世济民的诗歌情怀深沉博大,使他成为最伟大的诗人;集于大成与处于顶峰的诗歌成就彪炳天地,使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大廨,是诗人之廨,是诗圣之廨。

  穿过大廨,是诗史堂:纪念祠宇,草堂主厅。堂前楹柱,有副长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大厅正中,是杜甫半身铜像:眉宇微蹙,目光深沉,嘴角冷峻。塑像两侧楹柱,是朱德所写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大厅东壁,有陈毅所题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大厅西壁,有郭沫若狂草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大堂东侧,立着注重现实的杜甫泥像;大堂西侧,摆着追求浪漫的李白泥像。出诗史堂,向前是柴门。柴门楹柱,挂有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再往北,是工部祠。正中为杜甫泥像,陪祀的是陆游和黄庭坚。走出工部祠,浮想联翩: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的转折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其诗真实再现了唐王朝的社会动荡,记录了动乱中的百姓疾苦;生动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画卷。读其诗歌,就如同读一部唐朝的盛衰史;看其诗篇,就好像看一部动乱的历史剧。故而,其诗既是诗史,能以诗证史;又是史诗,能以诗补史。诗史堂,是诗史之堂,是史诗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