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圣——杜甫的襟怀(2)

时间:2021-08-31

  热爱人民,关心人民,亲近人民,在杜甫那“诗圣的襟怀”中始终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喜雨》),若非关心农民和农事者,是不会如此渴望甘霖的。而《又呈吴郎》,则是诗人煞费苦心写出的一首劝言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为了寡妇打枣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小事,诗人却于平凡中深刻地揭示了陷人民于水火的社会根源,这不是杜甫忧国爱民伟大情怀的自然流露吗?

  为了躲避战乱,早已遭贬罢职的杜甫,带领全家历尽千难万险来到了远离中原的蜀都平原。在许多亲友的资助之下,诗人选址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著名的杜甫草堂:“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不料,次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场秋风裹着秋雨,无情地将茅屋吹破,同时也催成了杜甫一首表现着诗人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秋雨之夜,诗人的思绪,并没有局限在自己个人的恩怨得失,也没有拘泥于一座茅屋的残破漏雨,而是推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了处于同样境况中的“天下寒士”。正是因为这样改变现状和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正是因为这样牺牲个人和幸福他人的思想境界,晚年的诗圣才更由衷地显示出他感人至深的博大胸怀,这首诗也才具有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当然,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上,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士并非少数。但是,能够像杜甫这样无论“居庙堂之高”或无论“处江湖之远”都能始终如一地忧国忧民之人却不很多。尤其在个人命运多舛、朝不保夕的困苦境况之下,尚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国为民而忧乐,则使人尤感敬佩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