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安吏原文及翻译(2)

时间:2021-08-31

  【注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⑨旧京:指东都洛阳。

  ⑩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创作背景】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