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诗三首》看杜甫

时间:2021-08-31

  导语:《望岳》、《春望》、《石壕吏》,恰巧是杜甫在三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望岳》是杜甫读书、漫游时期的代表作,《春望》、《石壕吏》则是杜甫在为官时期的典型作品。

  《望岳》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再漫游齐赵。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又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而《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从《杜甫诗三首》看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希望(愿望)。诗人不但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也可以看到杜甫漫游期间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春望》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的中年之伤

  “安史之乱”期间,战争纷争不断,杜甫家乡的音信稀少。此时的杜甫亲眼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写得铿然作响,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在杜甫身陷贼中的八个月期间,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若论深沉含蓄,此诗当为翘楚,通过《春望》可以看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