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格魅力

时间:2021-08-31

  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独称“诗圣”。所谓“诗圣”,不但包括诗人杜甫的诗歌思想的崇高与伟大,创作艺术的精湛与高超,更包涵了杜甫人格上的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杜甫是先秦原始儒家理想主义思想的

  忠实信奉者杜甫深受中原儒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他的十三世祖杜预儒家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忠实实践儒家“仁爱”和“民本”思想原则的儒者,是唐代复兴儒学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先秦原始儒家的理想主义思想与汉唐宋明的儒家思想是有区别的。先秦原始儒家的理想主义的核心是“仁”,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它所追求的社会,是一个“天下大同”的和谐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这个大同社会的实质,就是将“仁”的思想,由对一己之家的关爱,推及他人,特别是推及一些弱势群体,以大爱的胸怀,关心天下百姓,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的安定社会。这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一直是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为一种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而存在,确是十分可贵的。这个儒家的社会理念,体现在政策的层面上,就是要“选贤与能”,让贤能之士,受到重用,依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政策,施之于民,从而实现天下大治。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私天下”的社会。统治者往往以“仁政”为幌子,实行的是“君天下”的强权政治,为了统治集团的私利,横征暴敛,强取豪夺,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阶级的对立。正如杜甫所指出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从而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这与杜甫所向往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是相差甚远的。尧舜时代的推贤让能的禅让之风,是不可能再现了。那么退而求其

  次,能够出现一个体恤民情、以民为本的像唐太宗一样的仁君,也是求之不得的。所以杜甫一再呼吁,希望统治者能够向唐太宗学习:“中兴似国初,继体如太宗”(《往在》)。再次,是开元前期的唐玄宗,也是一位开明之君,曾开创“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二首》其二)开元时期的升平之世,是唐代甚至于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盛世,是杜甫亲身经历的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安的和谐社会。只是到了开元末期以后,唐玄宗骄傲自满,渐生怠政安逸之心,不思进取,乐于享受,逐渐由一个开明进取之君蜕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的的昏聩之君,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

  杜甫对理想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要有一个圣明的“尧舜之君”。在杜甫的心目中,这个“尧舜之君”显然是以唐太宗为标准的:“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这个较为理想的社会,一是朝中要有正气:“太宗社稷一朝正”(《寄狄明府博济》),二是要以民为本:“邦以民为本”(《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三是要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同元使君舂陵行》),四是要官吏廉洁、办事公平:“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之任》),五是君主要能纳谏:“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往在》),六是君臣要以节俭约身,不能奢侈腐化:“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其三)、“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往在》),七是君臣要团结,上下同心同德,共渡时艰:“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诸葛庙》),八是社会和平安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唐代天宝时期,愈去愈远,到了安史之乱后,更是荡然无存。但杜甫为了实现这个和谐社会的理想,一直念兹在兹,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没有机会实现这个理想,就寄托于朋友:“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