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家训诗歌中的教育思想(2)

时间:2021-08-31

  二、因材施教

  杜甫一生共有两子,长子宗文,生于天宝九年,小名熊儿;次子宗武,比宗文小三岁,小名骥子。两个儿子的先天禀赋有明显的差别,宗文趋于平庸愚笨而宗武则更聪颖智慧。杜甫根据两个儿子的不同材质特点而施与不同的教育内容,这种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不以主观意志强行扭曲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杜甫评价长子宗文说:“失学从子愚”(《不离西阁二首》其一),“失学从儿懒”(《屏迹三首》其三),他认为大儿子宗文又笨又懒,天资本来就不好,不但不努力读书,还非常懒惰,这个又“愚”又“懒”的老大不适宜读书,注定与学问无关。杜甫并没有强迫宗文非读书不可,也从来不对他心灰意冷、放任自流。他关心宗文的身体健康,希望他能拥有强健的体魄,杜甫根据宗文自身的条件,积极鼓励他多参加体力劳动,建鸡笼,修篱笆,并从辛苦的劳动中体味人生的真谛。杜甫还亲自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干活,如何操作,在具体可感的劳作中向宗文传授知识,促进他的成长。在《催宗文树鸡栅》中,杜甫教导宗文:“避热时来归,问儿所为迹。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应宜各长幼,自此均敌。笼栅念有修,近身见损益。明明领处分,一一当剖析。”鸡栅造得严密,既让狐狸钻不进去,又让鸡们钻不出来,这样鸡和蝼蚁都能生存,杜甫把儒家的仁义思想很好地融于劳动中,教宗文要有仁慈之心。在日常生活琐事中传授宗文为人处世的道理,足见杜甫的良苦用心,他对宗文的关爱无微不至,深为后人赞赏。所以元昌评论此诗说:“鸡栅本一琐事,杜公说来,便见仁至义尽之意。念其生成,春卵不食,仁也。人禽有别,驱诸栅笼,义也。蝼蚁可全,狐狸亦免,义中之仁。长幼不混,�敌不均,仁中之义。于课栅一事,直抉至理如许,可谓善勖其子矣。”

  对于聪慧的宗武,杜甫抱以很大的期望,常常在诗作中称赞他,《遣兴》中云:“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忆幼子》中说:“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他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对宗武讲授诗艺,教以文化,给宗武讲解诗文篇章,帮助他诵读《文选》,希望次子宗武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和培养下,成为诗才横溢,知识渊博的栋梁之才。在《又示宗武》中,杜甫详细地表述了自己对儿子宗武的严格要求和期待: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杜工部集》280页)

  首先,这首家训诗表达了对儿子宗武德行的要求。“莫羡紫罗囊”,劝诫宗武切莫无所事事,丧失斗志。《晋书》中说:谢玄在少年时喜欢佩带紫罗香囊,其叔父谢安很为他担忧,于是便以戏耍的方式,把香囊赢了过来烧掉,谢玄于是才罢弃恶心,一心向学。“十五男儿志”, 这一句是用了孔子十五岁志学的典故,意在激励宗武要尽早树立志向。“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但真正有贤能的也不过70余人而已,而真正做到“达而升堂”者则又少之又少,在孔门弟子中孝行首推曾参,而子游和子夏则是文学的典范。杜甫又从中选取了成绩突出的曾参、子游、子夏三人作为宗武效仿的榜样,意在以贤者的行为勉励他立大志,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儿子德行的重视。其次,古人常以诗才来品评一个人的智慧和觉悟的高低,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宗武诗艺的训导,希望他能够通过勤学苦练,达到某种高度。“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是说遣词造句,要依照格律而行,多查阅书籍典册;“试吟青玉案”,青玉案,出自于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后来人们常以青玉案作为谢答诗的引申,诗中指杜甫教导宗武应该努力学习写出精美的诗篇,这些都是杜甫在诗艺方面对宗武的培养。诗中还表述了对宗武身体发育的重视。“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这句从饮食习惯上对宗武作出了约束和要求,意思是说宗武饮酒应当在闲暇的时间,且须遵从时令节气,不能贪恋美酒,更不能放纵自己,要有度的把握。拥有良好的饮食准则是具备强健体魄的条件之一,如若能坚持下去,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宗武的身高就能与自己一般了。身体的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前程。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儿子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