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现实主义(2)

时间:2021-08-31

  三、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及时地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

  自从35岁进入长安,杜甫一生未曾稍离时乱。他心忧天下,时刻以敏锐深刻的眼光关注着当时社会状况的发展,当时所发生的较为重大的事件,杜甫在诗中都一一体现,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例如,记录至德元年哥舒翰失守潼关事件的诗作:“去年潼关破”“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等;“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纶、其土愿助顺,其俗善驰突”则真实地记录了借兵回纥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反映了至德元年冬兵败陈陶事;“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自人骨”反映了兵败青坂事;《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记录了至德二载(757)九月李椒统率唐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共十五万人进至长安城西,准备与叛军决战的事件;后来唐军克复长安,进而攻克洛阳,肃宗回到长安,杜甫得知消息后作《收京三首》;再后来,听说官军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率残军退守邺城,到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史思明归降,杜甫喜不自禁地写下了《洗兵马》;乾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邺城兵败,为了补充兵员守卫洛阳,竟然连未成年的少年和自发苍苍的老妇也被强迫入伍,杜甫深哀人民之痛,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作“三吏”、“三别”,充分证明杜诗“诗史”的不可逾越的文史地位。杜甫诗歌记录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二)真挚地道出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呼声

  杜甫的诗不单单停留在反映民生疾苦的表面上,还经常站在人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贫苦百姓着想,说出他们的心声。诗人知道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莫过于战争,所以他坚决反对,尤其是反对安史之乱前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在诗中多次提出抗议和控诉。在安史之乱中,他也多次反对统治者滥征民夫,并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他在《洗兵马》中就开始祈祷:“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共同心理和强烈愿望。

  (三)抒发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青年时期的杜甫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远大志向,国家命运的盛衰时刻影响着他的喜怒哀乐。当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对着三春的花鸟,他会心痛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当闻听大乱初定的消息时,他又会因狂喜而流泪,归心似箭,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除了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感以外,杜甫的一些诗也反映和歌颂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精神,例如:“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不仅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时代的呼声,更是诗人通过新娘之口发出的爱国号召。这种爱国情怀在文学史上,在文化传承上起着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其后的爱国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顾炎武等都曾受杜诗的教育和影响。

  (四)创建新题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没有沿袭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或“因事命题”,如《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如此,指引后代诗人走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甚至清末诗人的创作也受其影响,可见杜甫的创作思想影响之深远。

  金开诚《诗圣杜甫与现实主义诗歌》说: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诗歌的思想性表现在人民性很强,有大量的诗作描述当时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和叛军的残暴。他大胆抨击朝廷,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无情地讽刺和批判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最真切的写照。因此,他的诗歌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杜甫时时关心人民百姓的疾苦,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他追求的目标。因此,从诗作中不难看出杜甫具有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通俗写实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杜甫注意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等形式,生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例如《新婚别》中新娘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白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大喜之日竟然成了生离死别之时,新娘矜持的态度,羞涩的言语,都极其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因为杜甫诗歌采用通俗写实的手法,能够逼真地刻画人物,因此,其诗能够让人读来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