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弟子规》的含义(2)

时间:2021-08-31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夫子的见解。

  《弟子规》里面的总纲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的孝和后面的文正好组成了中国的教育的教字,也就是说不孝不教,而中国老祖宗的教育也是以人和人关系的教育,人和自然的教育,人和天地的教育这样三种教育。而国家的兴衰是和社会的每个人有切身的关系,而每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又取决于每个人的德行,而每个人的德行恰恰是孝行的延续,百善孝为先。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如果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但是《弟子规》也篡改先秦思想,奴化民众,为腐朽、堕落的统治阶层进行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