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现实意义(2)

时间:2021-08-31

  二、它是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中间的许多准则可以和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结合起来学习,这也正是《弟子规》人文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例如,钱文忠教授在讲解“父母呼,应勿缓”时,就讲到了曾子和他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我们知道曾子以孝闻名,说有一天,曾子进山采药,只有母亲在家,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老人家不知所措,就咬自己的手指,母亲咬手指的时刻,曾子的心突然一抽一疼,于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曾子马上想到是不是母亲有什么事,所以他急忙跑回家,一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来到,我没办法接待,就咬手指盼你回来„„表面上听起来,这个故事很玄,但生活中这种心灵感应的巧事也不是没有,我们更敬重的是曾子母子之间的那份声息相通,那份心灵的默契,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言,我们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母子之间心灵相通,彼此呼唤时,连声音都不需用„„在讲“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时,钱文忠教授又给我们讲了汉代杨震拒贿的故事: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当时正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子回去了。这个故事在传诵中,演绎出更通俗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名言的出处,也让我们懂得了成语“不欺暗室”的意思,懂得了一个人是否能“慎独”是很关键的,如果独自一人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那便是真君子了„„在讲解“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时,钱教授又给我们带来了东汉宋弘“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名言,这些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故事及它所蕴含的道理是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的„„

  三、它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及学习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一个人首先要能够用自己的行动、精力对传统道德身体力行,包括生存,包括敬老,没有这些生活上的实践行动,一味学理论,不顾父母的死活,不在生活中去搏击,就会远离生活,不知道生活的真相,难免会流于浮华,做事难免是纸上谈兵。在这方面,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留给儿子的最后几句话是值得每个人牢记的: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好汉。反之,一个人有经济条件,有足够时间,有充沛精力,但却只注重动手能力,只注重具体行动,不学习文化知识,也有可能会糊涂,会迷失。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大善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应是有余力学文的,但是,由于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一些孩子乃至家长认为,就算读完了大学也不能很快地挣大钱,还不如马上打工赚更多的钱,他们忽视了长远利益,更忽视了读书对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性,《弟子规》的三字箴言就是要人们注意学与做相结合的重要性,实践道德很重要,学文化后你会做得更好;它还强调读书的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也就是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把“心到”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心到、聚精会神,才能进入真正学习的境界。“三到”,看起来简单,但人们落实的并不好,现在,老师们发现张口放声诵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而放声读对精力的集中,对体验文章的美又是那么的重要。接着,《弟子规》要求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求精益求精,要今日事今日毕,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爱惜书本„„学习是这样,推而广之,做什么事不是这样呢,做什么事不需要心到,眼到,口到呢,做什么事不需要专心致志呢,做什么事不需要注意细节呢,对什么东西不需要爱惜呢,所以说,《弟子规》就是要求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获得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

  四、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几百年前的私塾先生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言简意赅的准则要求,这说明他至少做到了以下几条:对经典钻研深,对文史乱熟于心,对职业高度敬重,对学生高度负责,有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说,每位家长,每位教师,每一个人都应以《弟子规》的作者为榜样,主动积极地探索关于教育的标准和方法,把《弟子规》中的要求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公关礼仪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宣讲,以文史来讲准则,以现实来讲准则,以案例来讲准则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时,从各地学习《弟子规》的措施中,也可得到很多启发,学习活动要注意生动活泼的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钱文忠教授的讲解给我们做出了特别好的榜样,首先,有央视这样一个绝好的宣讲平台;然后,讲解中,独创性地用温馨深情的歌声开头,歌声随讲解的进程反复出现,就像影视剧的主题歌一样,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学习意境,在一唱三叹中强化听众对《弟子规》的理解与记忆;对于讲授的内容,时而是童声朗读,时而是电视主持人的旁白,当然,更多的是钱文忠教授在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地讲解,钱教授恰到好处地引用了那么多文史故事,将抽象的规矩变得有血有肉,有深厚的土壤,从而让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在教育上,我以为,钱文忠教授真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可以说,钱文忠教授赋予了《弟子规》更康健更阳光的生命,使一度沉寂的《弟子规》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分外地光彩夺目,从这个角度说,钱文忠教授堪称一代教育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尽管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他的高境界,但要见贤思齐,要心向往之,努力学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