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衰柳》古诗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1-08-31

  蝶恋花·衰柳

  王夫之

  为问西风因底①怨?百转千回,苦②要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

  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

  〖注〗①底:底事,什么事。②苦:极力,硬是要。

  1.上片第一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点明季节为 ,为咏柳做铺垫。(2分)

  2.王夫之词悲慨婉曲,此词作于明亡之后,请结合全词说说他是如何抒情言志的?(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写反问亦可) 、秋天

  2.移情入景,状写秋风的凛冽,“苦要情丝断”写出环境的恶劣,也表达了词人对亡明的深深眷恋,通过秋风的无情映衬出词人对亡明的深情;借柳拟 人,“叶叶飘零”写衰柳之情态,亦暗喻南方复明的抗清力量逐渐凋零;从衰柳转写寒鸦,杨柳曾经是乌鸦栖息之所,现在它们都成群结队别柳而去,“飞影乱”状 寒鸦飞离时的急迫之态,“趁斜阳”是说它们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离开衰柳,这里“寒鸦”实暗喻那些在明末清初屈节仕清的江南文人,他们看到明朝大势已去便改其 初志,纷纷投向了清廷的怀抱,“谁肯还留恋”一句,包含有对这些仕清文人的谴责之意;在结句以“寒蝉唤春光”的意象来说明还有一批与自己一样心向明室、矢 志恢复的仁人志士,而在这一句“寒蝉鸣”与上一句的“寒鸦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在坚守,一个却逃离,从而把词人忠贞不渝的心志表现出来,春光不再, 寒蝉难唤,也表明亡明大势已去,复明的力量已无法挽回明亡的颓势,语辞沉痛,感慨深重。

  赏析

  “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强横的西风,你对那一树翠柳有着怎样的刻骨怨恨?百般摧残,千般蹂躏,定要将一缕缕饱含情意的柔丝从树上生生折断?此处的“怨西风”既是在感叹天道不公,同时又隐喻清朝统治者对明朝遗民志士的无情迫害。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既是春秋之争,亦是人世之争。清初的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征服与抵抗是一部齐头并进、不共戴天的血泪史。仅在1645年(顺治二年),同时又是弘光元年(南明福王朱由崧年号),就发生过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而这两大惨案皆发生在所谓“民风柔弱”的江南,发人深省。“扬州十日”为清军占领扬州城后所为。因扬州军民在南明督师史可法的带领下奋战不屈,清军大挫锐气,睿亲王都铎下令屠城。十日之内杀人八十万,史称“扬州十日”。难民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曾有过不亚于惊悚片的真实刻划:“数十人如驱犬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而“嘉定三屠”则因嘉定百姓反抗“剃发令”而起。清军分别在1645年的七月四日、七月二十六日、及八月二十六日三屠嘉定城,“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摘自朱子素《嘉定屠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