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佳人苏轼翻译(2)

时间:2021-08-31

  此乃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有声有色而又婉媚绰约。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正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此乃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此乃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