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中书》教学案例及反思(6)

时间:2021-08-31

  师:整篇文章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请记录:1、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2、视觉变化之美。先仰视,再俯视,再平视。3、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4动静结合之美。5、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6、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生齐答:“胜收。”)下课。

  教学后记:

  这是我今天(12月10日)上的一堂仿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常态课,不是公开课。

  去长沙之前,我便在“语文潮”(余映潮老师的研究网站)里游了一周,半信半疑地初步感受了余老师的教学创意。

  11月22日到长沙听课,始见“庐山真面目”——一个温和、敦厚、儒雅的学者。余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整堂课分两大板块:一次读背练习,一次欣赏练习。余老师总结自己本课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变形阅读。让学生将一段变成两段、三段、四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表述中培养表达能力。二是课文观感。请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教师和学生对话,在对话里面把要讲的东西讲清楚。三是教学小结。学生发言中的内容,老师再串讲一遍,让学生做笔记,把内容沉淀下来。四是线索“神品”。用于增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这样的课,也许如某些智者所言“匠气太重”,然而,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导入,没有热热闹闹的朗读,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与心浮气躁、现炒现卖的后起之秀相比,余老师的温文尔雅、厚积薄发更具长者风范。  这样的课,难学!

  从长沙听课回来,我三番五次地提起笔,想写点东西,然而,聊聊数语,总觉得不能尽书内心的震撼,便又搁下。搁下的,是笔,搁不下的,是思绪。备课的时候,会比以往更耐心地一遍遍反复地读课文,上课的时候,另一个“我”会更严格地审视自己的课堂语言,下了课,会花更多时间琢磨课堂的结构和创意。

  今天,两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故记录下来,权当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