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2)

时间:2021-08-31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

  生:与众不同。(板书)

  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

  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生:“高峰”“清流”。

  师:“清流”是什么意思?

  生:清澈的水流。

  师:很好,这里的“流”是一个名词。请继续。

  生:“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

  师:请注意,在这里作者重点是描写“晓雾”,还是描写后面的内容?

  生:后面的内容。

  师:所以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什么?

  生:“猿鸟”“沉鳞”

  师:此处的“沉鳞”指什么?

  生:鱼。

  师:“鳞”指鱼,但为什么称之为“沉鳞”?

  生:鱼潜游在水中。

  师:也就是平时看不见的地方。作者在前面写景物,此处又写了动物。

  师:现在我们看看这些景物本身有没有与众不同之处?

  生(齐答):没有。

  师:的确,凡是写到与山水有关的散文,这些景物几乎都要出现。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可见,作者所说的“奇”体现在哪里?

  生:描写的方法上。

  师:很好,我们就把作者描写的方法补充上去。

  生(在老师的提示上一齐回答)“入云”“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当然,我们首先应当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下面就请同学依次翻译一下这些语句。

  生1: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

  生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师:你漏掉了“交辉”一词。

  生2:交相辉映。

  生3:青翠的树林竹丛,四季都有。

  生4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纷乱的叫声。

  师:在这里“乱鸣”还可以如何翻译?

  生5:嘈杂。

  生6: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师:翻译的很流畅,但我们从这些翻译的语句中读出“奇”了吗?以第一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同学们译为“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不过就是说山很高,水很清,与众不同吗?可见我们的翻译只是解读了语句的意思,并没有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我们还需要品读一下具体的字词,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