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内涵赏析(2)

时间:2021-08-31

  诗歌开头,诗人大处落笔,描绘了一番大气磅礴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充分打开视野,给我们形神兼备的描绘了一幅宏观背景。下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上有浩瀚无际的天空中冉冉升起的明月,这月华笼罩了万物,笼罩了月下思索的我,也笼罩了下文的游子和思妇。诗人觉得这些宏观的背景还远远不够,于是又将镜头拉向了更加具体的景物:“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像前面四句一样,诗人描绘了月光之下的多维空间,下面有江水围绕着开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银色的月光照在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一层雪珠。天空里由于月色如霜,使得世间万物都像被净化了一样。写到这里,诗人已经把氛围渲染到极致了,整个世界都呈现出沉静的银白之色。此时,在整个无人之境里我们甚至忽略了诗人的踪迹。可一个“孤”字提示给了我们诗人的存在,并且从诗人眼中的景物里反观出他此时的心情。在旷达浩渺永恒的场景对比下,他突然觉得伤感。于是诗人仰望皎皎明月,他发问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问很稚气,即便是科技发达文明进步的21世纪,也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只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美景自然而然的促发了他此番的思索,但诗人并未着意给出答案,他或许明白根本就没有答案。于是意识像流水一样被送进更深的思索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和亘古的江月比起来,人太有理由伤怀了,草芥一般短暂的生命,居无定所的颠沛流离,何以能和亘古永恒的江月相抗衡呢?读及于此,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黯然神伤。这种伤感不是个体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很多文人墨客都表达了这种伤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古诗十九首》里“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阮籍“人生若尘露,天地邈悠悠”等等表达的多是此类的情感。可对比下来,张若虚的诗句又有某些不同,虽然描绘了人生的短暂,但不像前面的诗句一片哀怨萎靡之色,张若虚既不绝望,也不悲伤。虽然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人一代又一代的绵延生息,那长度也是可以和江月对抗的,里面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到了这里,诗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问题似乎有了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