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特点(2)

时间:2021-08-31

  悲欣山河间的冷暖人情

  2015年盛夏,迟子建在香港书展上作了一次演讲,演讲题目是“文学的山河——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到《群山之巅》”。这两部迟子建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创作时间间隔整整十年,一部围绕着“河”,一部穿梭于“山”。

  “山其实是我生命的旗帜,河是我作品的一个底色。写《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我的笔是在一条忧伤的岁月之河游走,有悲伤,也有欢欣;而到了《群山之巅》,我的笔是面对着冷峻的山,风雪弥漫,笔触自然地伸向人性荒寒之处。”

  迟子建的家乡在中俄边境,黑龙江省漠河县一个叫北极村的地方,因出生那天恰逢元宵节,父亲为她取了个乳名“迎灯”。白雪,冰湖,猎人,驯鹿,山峦,森林,野花,与极昼极夜,构成了迟子建童年生活中最熟悉的图景。迟子建就是在山风间、长河旁成长起来的,所以,你能很自然地从她的作品里呼吸到北国特有的清冽干爽的冷空气,而那份蕴藉在冷酷世界中的温情,恰如零下三十度低温下呼吸时哈出的白气,无比自然而又无时不刻地伴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迟子建对自然生命力保有毫无保留的赞美,对故乡黑土地和在黑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有着近乎执著的偏爱。迟子建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那时我对中篇和短篇的字数界限是模糊的,只是敞开我的心,每天晚自习时,追忆我童年在北极村的生活,所以是笔牵着我在走,比较天然。”

  安静生活中的“迟子”

  “创作的迷茫我也有过,那是初学写作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各种潮流的作品轮番登场,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毕业后回到黑龙江,回到安静的生活中,文学的喧嚣声不见了,写作的迷雾渐次散去,我看清和认准了自己的路。”对迟子建而言,熟悉的故土就是一剂良药,干净的冷空气和宁静的生活,让她找到了生命的航向。

  在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中,迟子建写了一对两地分居的恩爱夫妻,因都希望给对方惊喜,导致在中秋节那天各自坐了四趟火车往返于两城,最终只能隔着相向而行的列车车窗互相对望的故事。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错过”,迟子建很自然地提到了已离开自己十多年的丈夫,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她,对世间的分合聚散看得很超然:“人生有无数次‘错过’,有的是暂时的,有的是永远的。”

  迟子建曾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开篇写下:“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她曾回忆自己接到丈夫车祸消息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她甚至下意识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要承受这么严重的惩罚。最后,她还是接受了命运,“灾难来临,人的本能是拒绝。可有些灾难(或可称为‘意外’)是不能拒绝的,因为那是命运。”

  人难免会遭遇“生命不可承受之痛”,如何排解悲伤,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曾有批评家说迟子建惯用“温情”的手法消解现实的沉重,往往显得“力度不够”,或许,这就是迟子建式的“护念”,将人生酸甜苦辣尝遍却仍义无反顾选择用温情书写的她,真的如同她最喜欢的《红楼梦》角色李纨一样,“把风暴都留在了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