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迟子建小说伪满洲国(2)

时间:2021-08-31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的沈丽萍评价说:在《伪满洲国》中作家把历史人性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实际上,伪满洲国完全是一个人格化或人性化的象征,它寓言的是人脱离母体、脱离家园后的命运。在这个角度上,“满洲国”与一个个故事主人公的命运不正是相通的吗?王亭业、杨浩、郑家晴、姑姑、吉来、王金堂,包括日本人中村正保,他们演示的不正是失去家园后的痛苦与挣扎吗?如果说,在这部小说中历史多少显得有点空洞的话,那么正是那些人性的细节丰富和填满了历史的缺口。不同于传统的人性善恶二分和民族大义的正义考量,作者在《伪满洲国》中对众多人物的生存抉择,并没有给出明显的爱憎和居商临下的道德评判,而是保持一种看似超然的冷峻,把诸多的可能性向读者、也向未来敞开。在一个还不很善于谈论和正确思考人性的文学世界里,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策略。或许,疑问和模糊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去寻求答案。-沈丽萍[10]

  珠海教育学院的方守金评价说:一部气势恢弘,场面繁杂,人物众多且鲜活生动的长篇小说,在叙述结构上必定有其强大而独特的吸附力才行,《伪满洲国》便具备了这一凝结形象贯穿情节的力量。它以人物的命运及其心灵的展示作为情节之维,链接着一时间和人物关系上似无多大瓜葛的故事板块,其内蕴又共同指向那个悲惨年月东北大地民众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生活。

  迟子建评价说:《伪满洲国》这部编年体的长篇小说出版后,评论家们都说是 “历史小说”,迟子建却觉得,它只是涉及了特殊岁月的生活。她笔下的“历史”仍然是日常的,没有大事件、大人物,有的只是开当铺的、当劳工的等等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把一个特殊年代的日常生活写足了”,这便是她理解的历史小说。她认为,真正能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其实是靠冷静的叙述、富有“质感”的生动的细节营造来实现的。她不喜欢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觉得和文学的本质背道而驰,文学的表达需要的是小提琴似的“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