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创作前后期风格转变

时间:2021-08-31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各个阶段都有鲜明的特点。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创作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必然会与作家经历密切相关,作者在创作中或多或少的会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不同,所以也导致了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各自的文风。有的人文字清新自然,有的人文字理性客观,而有的人则喜欢华丽的辞藻。尽管如此,随着人成长阅历的增加,或是经历了重大挫折,作家的创作风格便会随之改变,他们的文字也会随着他们的情感嬉笑怒骂,“见证着”这些年的时光。

  迟子建是一个生长于黑龙江漠河县北极村的女子,外表温文尔雅,透着一种温婉的气质。1986年迟子建凭借《北极村童话》走上文坛,此时的迟子建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她的文章中多是无边无际的森林,苍茫的大雪以及炉火旁的童话故事,美好而温暖,同时也夹杂着迟子建对童年逝去淡淡的哀伤。之后迟子建创作的作品也多是从一些生活的小人物或是动物出发,透着人性的温暖。直至1998年,迟子建幸福的步入结婚的礼堂,在幸福中迟子建完成了《伪满洲国》,这是她一次大的风格转变,这部小说除了浓重的历史氛围文中还洋溢着浓郁的东北风情以及无处不在的屈辱和悲痛。这是她人生继《北极村童话》的另一丰碑,迟子建的人生阅历日益丰厚,写作技巧也日益成熟,也些都促使了迟子建的文学风格的转变,变得有了历史的大气和沉淀感了。

论迟子建创作前后期风格转变

  但是,现实是无情的,迟子建幸福的婚姻只持续了四年短短的时光便消逝了,丧夫的噩耗使迟子瞬间从云端跌入了悲伤的泥潭,这时期的她似乎是想钻到文字的世界从而逃离现实的残忍,于是她把她的悲伤阴郁都注入到了小说当中,这时的迟子建早已没有了儿时那份童真,她不停的创造悲剧人物,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早已少了光明。如果迟子就此沉寂下去,只是在哀伤中悲鸣,也许她从此便会沉沦下去,渐渐的人们会厌倦读她充满哀怨的文字,也害怕去感受她的灰色地带了,可以说,经历丧夫的迟子建此时已是人生的低谷,站起来便会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达到她文学创作的另一高度。

  也许是身边家人朋友的温暖,也许是尼亚加拉大瀑布出现的彩虹给予的安慰,迟子建经过两年的疗伤一点点从悲恸中走出来,这时的她更加珍惜曾经的拥有,也对未来有了更大的希望。2006年,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迟子建浓厚的情感于小说文字紧紧交融,小说的每一句话里透着悲伤却温暖。小说女主人公目睹了世间种种的苦难、不公和死亡,最后完成了救赎和自我救赎,迟子与女主人公一齐成长,直至最后,迟子和她将自己内心的那种深爱和眷恋变成了右手无名指上转瞬既逝的诺言,最终不再以深爱的借口,束缚爱人的灵魂。这一刻,迟子学会了坚韧,学会了珍爱,她走出了悲伤,也走出了创作的怪圈,灰色变得渐渐有了光彩。而后迟子建完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后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这是关于一百年的部落历史和爱情传奇,平静浪漫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映射了现今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从幼时的童真无邪逐渐蜕变得成熟坚韧,她两次失去深爱的丈夫,却也一次次从悲伤中挺过来,她看尽了身边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也尝尽了人间幸福和悲苦,却怀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和眷恋。此时的已经有了一种超脱死亡凌驾于生死之上的苍茫感,这也像是对她创作生涯的一次总结,透着沉静温婉的文风和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虽然《额尔古纳河右岸》闪烁着迟子建一贯的温情之光,但是面对正经受着现代化的鄂温克民族,迟子建实现了由歌者到批判的转变。褪去了当初的清新天真,迟子建的文学风格也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纵观之,迟子建创作风格前后期对比是明显的,而这种变化是随着迟子建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变化而变化的。起初,迟子建是个爱恋着自己故乡的女子,童年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极村赋予了她美丽和恬静,也给了她美妙的文字,迟子建擅用比喻,充满了童趣,她的世界里有绿色的森林,有一尘不染的白雪,有温暖的木屋还有童年的自己,她用文字构建着重塑着她们,注入了自己新鲜的情感,一切记忆便活了起来,冰冷的文字也跟着一齐有了生命,这便是迟子建的创作前期。而命运的打击如一道闪电无情的侵入了迟子建的童话世界,她不得不深陷痛苦,不得不面对现实,这时的文字都染上了灰色,鲜血淋漓,充满了悲苦和晦涩。幸好迟子建是坚强的,她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决定面对阳光,像是经历了一场旅行,她像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女人看尽了悲苦,看到了黑夜中人们的另一张面孔,大彻大悟,有了悲悯珍惜的心,这时的她已然不是起初游走在童话世界里的少女,而是一个成熟的有了厚重感的女人,她外表依然温柔内心却已无比坚韧,她依然爱着逝去的丈夫和那片变化着的黑土地,只是换了爱的方式,这便是生活,也是另一种艺术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