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的《赤壁赋》(2)

时间:2021-08-31

  客之说,道出了宇宙人生的普遍法则,但面对普遍的自然法则而流露出无奈悲观以及奢求,却是哀之源也。苏轼之伟大就在其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对客之一番话,他没有苟同,而是以水、月为喻,阐述了自然人生“变与不变”的辩证之理,表现出一种随缘而定、乐观豁达、无欲无羡的情怀。“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一种佛老的超脱,也是一种寂寞的坚守。他之伟大,就在于突出了“我”,强调了一种生命个体的价值意义,强调了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一句“而又何羡乎?”不仅仅是针对客之“羡长江之无穷”,更重要的,苏轼在这里亮出了自我,突出了人格的独立,强调了人的价值,“我”的重要。生命不管是曹操般的英雄,还是“渺沧海之一粟“的平头百姓,在苏轼的眼里,都是同样重要。因此可以说这里渗透着苏轼的伟大的生命的平等的意识。接着苏轼用”且夫“二字,宕开笔墨,将自己的观点引向深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表面上看似乎渗透了苏轼唯心的色彩,但一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谓掷地金声之语,不能不令人叹服。其实,人生中有时正如客之一类人,非分的企图、欲而不得的奢求,正是哀之源也。无欲无羡才能无哀。苏轼之论,道出了多么伟大的人生真谛。然而,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正如遭贬的苏子,顺境也罢,逆境也罢,都得活着,都该好好地活。怎么办?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苏子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靠的是山是水,是山水一样的情怀。逆境中他依然活着,而且活得洒脱,活的快乐,活的美丽而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