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轼《赤壁赋》字词整理及练习(3)

时间:2021-08-31

  《赤壁赋》语段阅读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诚然

  B.酾酒临江 酾:酒洒于地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这里指洞箫的余音

  15.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D.①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目遇之而成色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固一世之雄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

  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

  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

  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危坐(危险)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方其破荆州(当)

  1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輮使之然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慢 慢而游

  C.惟江上之清风 句读之不知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非 能水也,而绝江河

  C.舞幽壑之潜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8.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

  《赤壁赋》字词整理及练习(6)阅读答案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

  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抱明月而长终 觉而起,起而归

  B.渺沧海之一粟 句读之不知

  C.知不可乎骤得 游于是乎始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善假于物也

  8.下列句子 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游于赤壁之下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同“缭”,连结,盘绕) 何为其然也(这样)

  B.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C.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D.方其破荆州(当) 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B.而今安在哉 耳得之而为声

  C.知不可乎骤得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14.下列各句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客有吹洞箫者

  C.游于赤壁之下 D.而又何羡乎

  15.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结尾“不知东方之既白”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相与枕藉乎舟中”看似洒脱,实则暗示作者心中仍存有那挥之不去的烦闷心理。

  14、B 解析:B。酾:滤酒,此处指斟酒。

  15.B 解析:A。两个“于”都是介词,但①译为“在”,②译为“从”;B。两个“乎”都是介词,可译为“在”;C。①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动词,与“为”组合表示“认为”之意;D。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代词,指代“山间之明月”。

  16.B 解析:例句中的“日”与B选项中的“南”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分别表示“每日”和“向南”的含义;A.“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东行”之义;C.“舞” 使动用法,使……起舞;D.“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17、D(例句与选项D都属于宾语前置)

  18、D(“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当)

  12.C. 曾,竟、简直13.A. 都为取独 B表转折/表承接 C助词不译/在 D 被/在

  14.D 都是宾前 A判断句 B定语后置句 C状语后置句15.D两句不可割裂开来理解。两句合在一起均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