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英语课堂教学实录(8)

时间:2021-08-31

  (众鼓掌)

  师:很好。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请看后面的问题:你们是否认为苏轼应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师: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展示问题八: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生: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生: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生: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疑问:刚才我们讨论苏轼不靠酒来消愁,那么最后写喝酒的目的是什么?

  师:这位同学确实善于思考!谁来解决这个疑问?

  生: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师:回答得真精彩。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生:全班齐读。  师: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