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导学案(9)

时间:2021-08-31

  【当堂检测】

  1.解释重要词语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2.特殊句式: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总结提升】

  1. 文章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 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 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 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 观的处世态度。

  2.语言有何特色?

  (1)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 泪。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 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作业布置】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 苏东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 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何妨”、“谁怕”、“任平生”三个词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

  表现出作者自信率真,从容豁达,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个性特征。

  ②这首词所写之景有什么变化?“也无风雨也无情”一句有什么作用?

  由雨而晴(斜照,天晴了)的变化。"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对全诗所写景物的变化、作总结,表达诗人对外界的变化,不管有利无利,都不在乎的心情,反映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2. 完成印发小练习。

  3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