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导案(3)

时间:2021-08-31

  2、过程与方法

  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说教法和学法。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