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2)

时间:2021-08-31

  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 )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

  感受 :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 、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4 、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 、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三、 作业: 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

  四、 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