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2)

时间:2021-08-31

  二、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善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

  放录音(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诵读指导,学生齐读,默读。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3、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归纳:苏轼的悲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重点研习

  学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相关文章推荐:

1.读赤壁赋有感

2.赤壁赋的知识点

3.读《赤壁赋》有感

4.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5.《前赤壁赋》优秀教案

6.《赤壁赋》历代名家点评

7.《赤壁赋》文体知识介绍

8.《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

9.《赤壁赋》创作背景及赏析

10.《赤壁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