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赏析(2)

时间:2021-08-31

  【注释】

  [1]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 从:跟随,跟从。

  [3] 坂:山坡。

  [4] 既:已经。

  [5] 顾:看。

  [6] 已而:不久。

  [7] 状:样子。

  [8] 顾:但是,可是。

  [9] 安所:这里指住的地方。

  [10]谋:商量。

  [11]诸:之于。

  [12]不时:随时。

  [13]江山不可复识矣: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

  [14]摄:提。

  [15]履:踩。

  [16]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巉,读作chán。

  [17]披:分开。

  [18]蒙:覆盖。

  [19]茸:这里指杂草。

  [20]踞:蹲坐。

  [21]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22]悄然:忧愁的样子。

  [23]肃然:严肃的样子。

  [24]凛:恐惧的样子。

  [25]反:同“返”,返回。

  [26]适:恰好。

  [27]玄:黑中带红。

  [28]缟:白色。

  [29]戛:读作jiá,象声词。

  [30]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

  [31]须臾:片刻,一会儿。

  [32]蹁跹:跳舞的样子。

  [33]俯:低头。

  [34]畴昔:昨夜。

  [35]寤:读作wù,醒。

  【赏析】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记的都是月夜游赤壁。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明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主要写初冬的山水草木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段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月白风清”、“如此良夜”短短几行文字,既隐伏游兴,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显异采。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句句似诗如画,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如临其境。“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些峭拔、奇异的惊险情景,使苏轼产生了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半夜时分,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擦舟西去,使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悯。奇景抒怀,使文势跌宕起伏,并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写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事与愿违。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深层的内涵却是自己对前途、理想、追求、抱负感到渺茫。

  文中描写的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的真挚感情。语言巧用排比与对仗,增添了文字的音乐美,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