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 长恨歌 读后感(2)

时间:2021-08-31

读王安忆《长恨歌》有感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我从图书外馆借的第一本书,我花了一礼拜的时间读完了它,很厚的一本,读完很有成就感,当然也少不了许多感慨。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个很好看的上海女人。她是个既漂亮又能干的女子,这样的女子自然是讨人欢心的。看似柔弱的她,心底是波涛汹涌的,她深藏着不切实际的梦。原本像她那样的女子应该是在疼爱与幸福中度过一生的。但是似乎从她错误地选择和长自己近三十几岁的李主任在一起时,她无休止的人生悲剧便拉开了帷幕。也许这对“老夫少妻”在世人的伦理观念中是令人鄙夷的,更何况王琦瑶是没有名分的。但是我也客观地看到了王琦瑶和李主任的互相疼惜和珍爱,王琦瑶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享受一段婚姻生活。所以她众叛亲离了。好朋友一家都觉得她恩将仇报,父母对她很不理解,只有程先生,那个守了她一辈子的程士砥,还依旧护着她,爱着她。这个时候的她只沉浸在自己的幸福和幻想中,程先生只是她满足虚荣的一个道具,她只是一直霸占着这份爱,却从未接受。

  王琦瑶亲眼目睹了李主任被枪杀,那子弹也将她美好的和幸福一并打破了,王琦瑶彻底被坎坷的命运压垮了,她开始迷茫,开始消沉。终于在母亲和程先生的鼓励与陪伴下在平安里当起了打针的护士,后来她又认识了康明逊,一个注定只能给她带来短暂幸福的人。王琦瑶的过去注定她不可能再有一个普通人的幸福。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迫使康明逊离开了王琦瑶。即使他们的女儿已在王琦瑶腹中孕育。王琦瑶是个能将日子过得十分精致的人,独自带大女儿薇薇自然让她吃尽了苦头,但这期间依旧有程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以至于薇薇误认为程先生是自己的父亲。沧桑的岁月虽然夺去了王琦瑶的青春年华,但她的美丽在时光中沉淀得愈加迷人。

  此时的她仍旧只是挥霍着程先生恒久不变的爱,她一次次的投向不同男子的怀抱,却惟独不是程先生。即使她遭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抛弃,程先生依旧尊重她,甚至是别人在诟病她时为她辨护······

  最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时,痛苦而又绝望的王琦瑶终于看到了身边执着不婚的程先生。而此时身患者肿瘤的程先生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追求和包容后,终于使王琦瑶深深感动,她终于和程先生依偎在一起,体味着半世来的沉浮,也许有些东西,只有他们能够互相理解。

  透过书本中的精彩内容,能看到很多社会事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革。在文革中,程先生下乡去参加劳动,但是却因身体不适无奈返回上海,被折磨得消瘦憔悴却还要受到别人的非议。还有出身豪门的蒋莉莉,为了响应号召接受“新”思想,果断地和所谓的资产阶级家庭划清了界限,将对父母尽孝的责任也一把抛开。在那个阶段,提倡无产阶级最光荣,有钱就是一种罪过。难道做尽坏事的穷人也应该得到赦免,而乐善好施的富人却应该被打倒吗?文革是泯灭人性的,带有无产阶级偏见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书中讲到红卫兵去王琦瑶家抄家时那一副强盗的模样,他们就像上了发条的机械一般,丝毫没有对妇孺的同情。还有对服装的苛刻要求以及对人们生活娱乐的限制,那蓝灰色调的衣服,样板戏和收集废铜烂铁就是中国人生活的全部。直至现在,在一些美国人的印象中中国人还是一群蓝蚂蚁······

  这本书中直接引用了许多沪语,我从小熟知的便是吴方言,因此书中让很多人不解的沪语对我来说却是非常亲切的,理解起来又是非常生动的。书中对上海人的生活风貌描写得极细致,不论是百乐门的繁华与喧闹,还是弄堂中的闲暇与私语,抑或是西餐馆中飘出的咖啡的浓香都将上海衬托的看格外妩媚。那个时代的上海总是让人浮想联翩,那里奢靡的生活曾让多少人心驰神往。也是在上海那个地方,才有王琦瑶存在的条件,所以王琦瑶作为上海女人是一种必然。

  合上书本,仔细回味一番,这部上海女人的史诗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对人生起伏的感叹,更有一种警醒作用,人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醒的思考,对待外界的诱惑和刺激有一个坚定的原则。王安忆展现给我们的是人与人无端的相聚与失散,是爱与虚荣的悲怆和无情。他没有一针见血,却一点点撕开伤着的皮肤,露了血肉给你看。应该怎样活着,我们要好好思考······